於古代人而言,玉衣本就是一種奢侈品。

在古代,本身就很少有人能置辦的起,加上存在的時間短,所以流傳到現在的數量,就更少。

這些象徵身份的玉衣,存在的時間不長,其真正開始流行的時代,不過東漢和西漢時期。

魏文帝曹丕繼位後,他發現民間有不法分子為謀求錢財,紛紛投入盜墓事業。

而玉又是當時的奢侈品之一,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玉衣便首遭其害。

玉衣的存在,不僅未替墓中人守住靈魂,還招惹來不法分子擾起安寧。

這便違背了貴族的本願,所以魏文帝便下令廢除玉衣制度。。

如此一來,玉衣便在歷史舞臺中落幕了。

時至今日,之前我們國家出土的銀縷玉衣僅有兩件,可以說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寶。

如果古人知道,他們用來保護靈魂、身體不朽的寶物,成為了展品,恐怕會氣的詐屍吧?

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古人為了保護靈魂,耗時耗力製作這件銀縷玉衣,實在是“愚俗所為也”。

可若沒有這些“愚俗”之人,又何來今天的無價之寶?

所以看待文物不能用上帝視角,無論古人出發點是好是壞,他們都為文明的進步,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目前,根據相關統計,在全國出土的文物中,超過2000片玉片的銀縷玉衣寥寥無幾。

現存南都博物院的那件銀縷玉衣,作為鎮館之寶,也是第一件修復完整的銀縷玉衣。

南都博物院更像是一座寶庫,其中文物藏品不勝列舉,單單一件銀縷玉衣,便能引得世界歎為觀止。

想到這一點,陳文哲有點熏熏然,他要真把這些發現公之於眾,那會引起多大的轟動?

人家博物館的東西,他肯定是隻能眼饞,甚至連靠的近一些都不行。

自己的東西,就無所謂了!

陳文哲慢慢的清理著周圍的東西,他先把周圍的鼎、尊什麼的青銅器,全都搬出去, 再慢慢的清理玉衣。

最後, 他清理出來了三件金縷玉衣, 兩件銀縷玉衣,還有大量玉片和金絲。

仔細整理了一下,最後也沒有發現銅縷玉衣, 這是一個遺憾。

當然,這也是陳文哲的貪心。

能夠得到三件金縷玉衣和兩件銀縷玉衣, 已經是極大的幸運。

這五件玉衣, 意味著最少是三對楚王夫婦的墓穴被挖了。

而要是這三對墓穴, 之前沒有被盜過,這裡肯定要出現六件玉衣。

現在只剩下了五件, 而且其中一件金縷玉衣還是殘缺狀態。

這些都需要修復、保護、保養!

陳文哲沒有時間,也不是專業人士。

再說,他就算是可以成為專業人士, 只是他一個人, 又能幹多少活?

所以, 還是先把這些東西運回國內, 再慢慢的清理修復好了。

接下來就簡單了,拍照, 不停的拍照,順便建立檔案。

拍照留念,歸類整理, 最後裝箱運走。

這活做起來可不輕鬆,甚至說很累, 但是,只要能發現好東西, 陳文哲就甘之如飴。

先收拾金縷玉衣和銀縷玉衣,可惜沒有發現銅縷玉衣, 這不得不說是個遺憾,而且是沒法彌補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