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清理東西,他還一邊拍照,每一個箱子裡面的東西,他順手也記錄下來,形成表格。

這樣統計一下, 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這一次陳文哲也不亂翻了,他就從洞口開始清理。

洞口這邊放的最多的是一些造像,有金獸,也有金佛什麼的。

這邊最顯眼的就是一大排小型精緻金獸, 陳文哲最先看到的也是這些寶貝。

所以,當時其他東西,就沒有特意檢視,畢竟這裡的黃金器實在是太多了。

現在仔細清理起來才發現,這邊的寶貝還真不少。

金獸不說了,單單說金佛,這個就不同一般。

其中一件為釋迦牟尼立像,身穿通肩袈裟,通高10.5厘米;另一件為金五尊佛像,通高15.8厘米,正面浮雕坐佛五尊。

佛像的肉髻、面相、著衣方式、衣紋等,都具有典型的犍陀羅造像風格。

拿在手中掂了掂,陳文哲就確定,這2尊佛像均為純金鑄造,製作工藝為範鑄。

看到這兩件金佛,陳文哲有點感慨,這也是劃時代的東西吧?

到現在很多人還認為,漢代是沒有金佛的,這個可不對!

此前普遍認為,獨立的、體現宗教信仰意義的佛像,到十六國時期才出現。

而此前出土的佛像,已經將目前國內考古出土的金銅佛像時代,提前至東漢晚期。

陳文哲眼前這一對佛像,個頭都不大,但是通體是黃金鑄造。

這2尊金佛像,為東漢晚期遺物,因為其上有銘文紀年,上面刻著“延熹元年十一月廿四日”。

透過這兩尊佛像,就可以確定,漢代末年佛教傳入國內,應該是準確的。

這樣的兩尊佛像,就可以確定,漢代絕對是有佛教的。

有了珍貴的發現,陳文哲忙活起來也就更加起勁。

他很快就又有發現,除了那兩尊純金佛像,他很快就有扒拉出來了另外兩尊佛像。

其中一件單體佛像赤足立於覆蓮座上,身著通肩袈裟,左手屈肘上舉,持袈裟一角,上舉的右手略殘,但仍可辨識出手印為無畏印;

另一件則由五身坐佛構成,佛像皆以兩腿交疊的跏趺坐姿坐於仰蓮座上,雙手交疊、手掌向上結禪定印,身後有桃形首光與背光。

兩件佛像均為青銅材質,尺寸較小,高度分別為十點五和十五點八厘米,且呈片狀。

看工藝,也應當是以範鑄法制成。

立佛像背後還鑄出一鈕,實用中,可能是附著於其他物品上。

也就是說,這不是一件完整器!

透過一些破損的地方,陳文哲判斷,這不是金佛,而應該是金銅佛像。

所謂金銅佛像,是指以銅為主要材料製成的佛像。

早期以青銅為主,元代之後則常見黃銅、紅銅等材質,部分造像還會在銅胎表面鎏金。

與石刻、泥塑相比,金銅佛像存世量少,且體量普遍很小。

這主要是因為,銅像能夠被熔融為金屬再利用。

因此在歷次官方毀佛,及戰亂中常被重點關注,許多金銅佛像,可能因此而完全滅失。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