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九章出土過程(第1/2頁)
章節報錯
橫穴,為模仿墓主人生前住所建造提供了便利,而穿巖鑿穴則使得墓葬更加安全牢固。
與位於關中的漢代帝陵不同,封藩各地的藩王,由於地形更加多樣,遂更多的採用了巖穴式構造地宮。
位於彭城的漢代藩王墓,也正是這樣一個典型例子。
具陳文哲所知,就目前已經探明的彭城漢墓來看,已經發發掘的就達到8座之多。
與此同時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比如金縷玉衣、各類玉飾、陶俑等。
所以說,要看漢墓,當然得來彭城。
目前就彭城境內已經發掘的漢墓來看,除土山彭城王墓這樣以夯土為山的稀有事例外,其餘皆是穿山鑿穴。
十幾位藩王,幾乎佔盡了彭城四周的低矮小山。
這樣的地方,密集的漢墓,如果是出在民國軍閥混戰的時期,這裡的漢墓,還不就成了沒穿衣服的美人?
要是陳文哲活在那個時期,他要是來到這種地方,他會忍得住誘惑?
所以,一個更加殘酷的事實是,彭城境內的藩王墓,多有被盜。
歷代盜墓分子,尤其是官盜的清掃式盜墓,使得現在很多王墓內的文物,已經寥寥無幾。
缺少必備的文物提供資訊,亦使得很多墓葬,無法斷定墓主人。
目前彭城能夠斷定墓主人身份的,也僅有北洞山漢墓(二代楚王劉郢客)、獅子山漢墓(三代楚王劉戊)、小龜山漢墓(六代楚王劉注)和臥牛山漢墓(十二代楚王劉紆)。
其餘諸如馱籃山漢墓、東洞山漢墓,只能斷定分別屬於西漢早期和中晚期而已。
縱觀這些已經發掘的漢墓地宮,也可以清晰的看到,所有的墓葬均屬於鑿山而成的橫穴式墓葬。
根據這些,陳文哲判斷,小熊鼎肯定出自一位楚王的墓,肯定不是那些已經發掘的確定身份的楚王墓。
還有,它也肯定不是出自第一代楚王墓。
因為,已經探明但尚未發掘的,位於彭城西郊楚王山的第一位楚王元王劉交墓,是豎穴石坑墓。
劉交卒於公元前178年,正值文帝中期。
而二代楚王夷王劉郢客在位僅四年,卒於公元前174年。
夷王劉郢客的墓室,卻與其父的墓有很大差別。
集中表現在已經開始採用橫穴式構造,這亦可以看出西漢時期帝王陵墓地宮制式的變革。
陳文哲推測, 小熊鼎的出處, 應該就是四代、五代楚王時期。
因為中山靖王劉勝的生活年代, 就是在三代、四代楚王時期,他們是同一時代,同一時期的人。
當然, 這只是陳文哲的推測,並不一定準確。
那個時期楚國很強大, 又有厚葬制度, 誰知道能陪葬一些什麼奢侈之物?
其他不能確定, 但是有一件事情,陳文哲卻十分確定, 那就是挖一座古墓,肯定就順帶著能輕易的挖掘第二座。
因為漢代有夫妻同塋異穴的風俗,也就是說, 一個墳丘, 兩個穴位。
這是因為漢代陵墓葬制, 規定夫妻同塋異穴。
在六代楚王劉注墓, 這一葬制顯而易見。
劉注與其王后的墓室僅一牆之隔,然而各自卻有獨立棺室、前殿、墓道。
由於兩座地宮相隔很近, 在王后下葬後,工匠還特意開鑿了一方小門,名為壺門, 為夫人“開門尋夫”做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