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那些人,肯定不止是挖掘了一座漢墓。

他們出手的那片地區, 好像漢墓不少。

因為透過一些人物分析,當時他們討論最多的就是分批作業。

一片地區,集中了大批漢墓,這樣的地方不難推斷。

眾所周知, 漢代建立之初,劉邦廣封同姓王,即使到了後來景帝時的“七王之亂”亦沒有改變這一現實。

僅就西漢200餘年來看,封藩藩國就多達31座,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諸如楚、荊、吳、燕、齊、趙等。

有如此多的藩國,自然就會產生為數巨大的漢王陵墓。

在近現代發掘的漢王陵墓中,比較著名的如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墓,永城梁孝王劉武墓。

然而,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就目前已經發掘的情況來看,發掘最多,意義最大的自然還是在彭城。

所謂,秦唐文化看長安,明清文化看神都,兩漢文化看彭城。

彭城之所以具有濃重的漢文化氣息,也正是源於其兩漢時代的地位。

彭城是劉邦、蕭何、張良等人的故鄉,漢朝建立之後,劉邦將其同父異母弟劉交封藩彭城為楚王。

自此,西漢時期彭城有12位楚王,加之東漢的一位,共13位。

東漢時,楚國改封彭城國,彭城境內又歷5代彭城王。

加之東漢時,又在彭城以東封藩下邳國,共歷4代下邳王。

所以綜合來看,彭城境內共有兩漢藩王22位,加之四百餘年時間繁衍而生的藩王世系,這裡留下的漢墓數量之多,就可以想像一下。

所以,彭城地區漢墓數量空前巨大。

就彭城市區地圖來看,除老城區狹小範圍外,四周已經被兩漢陵墓團團包住。

所以,漢文化當看彭城,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彭城是漢代之時的楚國,國內發現的楚王墓,最出名的是第二、三代楚王。

他們的墓雖然被盜過,但是,盜取的東西並不多,最起碼不是搬空了。

第三代楚王墓之所以出名,肯定是因為其內陪葬品太多,比如破碎又修復的金縷玉衣,還有幾百萬兩黃金等等。

陳文哲之所以判斷,那座被盜甚至是被搬空的墓穴,屬於楚王墓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墓穴的制式在那擺著。

楚王墓還是很好認的,看起墓葬的規格、制式、陪葬品的風格等等,就可以透過其文化、傳統,推斷出屬於哪個時代,哪個諸侯國的墓葬。

彭城漢文化有三絕——漢墓、兵馬俑、畫像石。

有著這麼明顯的標誌物,陳文哲自然能輕易就推斷出,小熊鼎來自彭城其中一座漢墓。

當然,他也不止是透過兵馬俑、畫像石來推斷的,還有墓穴的建造形式。

春秋戰國直至西漢初年,當時的墓葬普遍實行豎穴式。

今天在陝省的兩漢帝陵,如陽陵、茂陵等,亦都是覆鬥型夯土形制,下設地宮,不過此時期的地宮,當只是雛形而已。

自西漢中前期以後,帝王陵墓葬形制,發生了重大轉變。

地宮樣式由豎穴式向橫穴式發生了轉變,在廣大的多山地區,穿石鑿穴的巖穴式墓葬廣泛興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