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古銅鏽蝕的產生,是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人為的、自然的、必然的、偶然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結果。

這些因素與銅器相互影響、相互制衡,呈現出自然與協調的風貌。

仿古銅器則不然,其鏽蝕一般有化學腐蝕鏽與膠著鏽兩大類。

有些仿造者用食鹽、食醋及硫酸、鹽酸等化學藥品來腐蝕銅器。

或者將新仿的古銅器,放到潮溼的地下埋幾年。

雖然銅器的表面,在劇烈的化學作用下,也會產生銅鏽。

但是這些鏽蝕,只是短時間內產生的鏽蝕,並沒有經歷過漫長複雜的氧化過程,不會表現出那種協調與自然。

仿造者即使想盡各種辦法為它化妝,使它看起來像經歷了幾千年的歲月滄桑,但很顯然,這無濟於事。

仿的就是仿的,不可能跟真的一樣,而陳文哲眼前的這件青銅器之上的銅鏽,顯然是真鏽!

可是,真鏽,就一定是真器嗎?

一瞬間,陳文哲想到了移植鏽。

能夠造成現在這種局面的,只有一種可能,移植鏽。

看著上面的紅斑還有綠鏽,紅斑是間隔出現,不太重要,主要是這些綠鏽。

那麼,怎麼才能做出這麼好看的綠鏽呢?

而且怎麼看都沒有破綻,這就很不簡單了。

如果這一件青銅器上面的綠漆古,全都是移植上去的,那麼這一次的仿製,肯定是用了心血的。

看看青銅器表面的各種紋飾,特別是其上十分顯眼的耳丁紋。

用針再次挑起一塊綠鏽,看看容不容易掉下來,是不是粘上去的,

陳文哲從古銅器表面的鏽土結合層下手,這要是仿的,很容易在這邊出問題。

這是銅器表面的鑄土結合層,由於銅器在地下數千年裡,經歷了複雜多變的環境作用,在表面附著了一些以矽凝膠形態為主的附著物。

這些附著物的形態間於鑄蝕與泥土之間,雖然看起來呈現半透明渾圓的膠狀結晶,但是效能穩定堅硬,不易燃燒。

仿古銅器表面的鑄土結合層,鑄蝕與泥上像乾粉摻和在一起,缺乏尤澤,相互滲透不明顯,鑄土結合層附著不牢固,容易脫落。

可是,現在這些地方的鏽鑄,不容易脫落,也不易燃燒。

這些難道不是移植鏽?要是移植鏽,不可能附著的這麼牢固吧?

抬頭看了看盯著自己的幾個老人家,他們也肯定是認為有問題的吧?

要不然,不可能再次找人來鑑定,找他來,這是死馬當作活馬醫?

難道真要用手段?陳文哲看著眼前的青銅器,他是真不想沒有看出點什麼的時候,就作弊。

這麼做,只能說明他學習的不到家,還有短板。

“哈哈,我說你們這些老傢伙是在這裡搞笑的吧?如果真認為這是贗品,就說出哪裡不對,如果說不出來,你們就不要在這裡故意找茬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