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整體而言,釉層厚,氣泡就大,釉層薄,氣泡就小。

而那些自然死亡的氣泡,都是圓形氣泡頂部,接近釉面的大氣泡。

因為瓷器釉面開片,被片線穿越而死亡的氣泡,則大中小都有。

然辯證法認為,物質總是處於運動和變化狀態之中。

用礦物質燒製而成的瓷器,也不例外。

這種運動和變化,又受到自身因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的影響。

剛燒造成器的瓷器,釉面的分子結構,處於活躍期。

分子活動產生的能量,聚集在釉面,會發出一種很刺眼的光。

我們把這種光稱為“賊光”,常聽人說某件器物火氣太重,這個“火氣”,指的就是這種“賊光”。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器變成老器。

器物釉面活躍的分子逃逸出去,帶走了部分能量,使釉面的分子結構發生變化,完成了新的組合。

這時,由燒造成器時的活躍狀態,變為穩定狀態,這是內因的作用。

溫柔的陽光照射、如絲輕風的吹拂,人類手指的盤磨等等,使接近釉面的大氣泡頂部,逐漸被磨破。

原來處於真空狀態的氣泡內部,出現了肉眼難以觀察到的“漏氣”現象。

空氣帶著塵埃進入氣泡,懸浮在氣泡內。

原來晶亮的氣泡,變得渾濁起來。

那種刺眼的“賊光”,逐步減弱。

進入雨季,乾燥的空氣被溼潤,體積原本很細微,很輕的塵埃也被潤溼。

懸浮的空氣,再也無力承受塵埃的重量,它們墜落到氣泡底部沉積下來。

於是,渾濁的氣泡被生活塵埃“染”成黃色、赭紅色、灰色或黑褐色。

這便是外力作用的結果,這時候,氣泡已經完成了死亡的初始階段。

隨著時間的進一步推移,氣泡頂部的破口逐步變大,成為一條線、再擴充套件為十字形,完成了氣泡死亡的中級階段。

以後,圓形小孔進一步變成大孔,最後成為一個圓形的坑,完成了氣泡死亡的全過程。

在氣泡死亡的過程中,刺眼的賊光完全消失,釉面變得溫潤、柔和。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老化”和有了“包漿”。

觀察分析這些古瓷死亡氣泡的分佈和變化,可以得到一些氣泡死亡的基本規律。

年代越久遠,釉中死亡氣泡的分佈越密集;

年代越久遠,死亡氣泡頂部破裂出現“一”字形或“十”字形線條的越多;

宋代以上的古瓷的死亡氣泡,基本上已經破裂為一個圓形坑,坑內還沉積著很多生活垃圾。

但是這一件,卻因為密封的太好,技術也很不錯,它的釉層表面,這種破裂的圓形坑並不多。

有,不多,這正好表示出老化程度,而又沒有大面積的破壞這件瓷器的美感。

要不然,瓷器表面變得坑坑窪窪,那麼美的一層春水,不是就看不到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