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八章還是小看它了(第2/2頁)
章節報錯
只不過,他並沒有學習。
這部分傳承,是來自上一次大海市收藏家協會舉辦的展覽,裡面有一件汝窯青瓷。
當時沒有太過注意,之後查詢相關資料,才又一次看到。
也就是說,他除了柴窯技術沒有傳承之外,整個青瓷的傳承體系,已經從唐宋元明清,全都收集全了。
其實,現在回頭看去,古代的一些技術,說好,是真好。
但是,研究透徹了,也就那麼回事。
比如越窯的秘色瓷,主要還是提高溫度,最後在匣缽之內,完成最後的蛻變。
這樣的事情,以現代技術並不難完成。
只不過,在古代,也就只能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之下,秘傳燒製。
瓷器的最終成色取決於瓷土、釉色和溫度。
溫度不同,瓷釉中的成分,會發生不同的化學反應,呈現出不同的顏色。
因此,若要燒造出秘色瓷,對瓷土的篩選、釉色成分,以及溫度,都必須嚴格把控。
到底如何掌控,便是越窯的獨家秘訣,不為外人所知也在情理之中。
畢竟誰的技術,也不是憑空變出來的,利己是所有人的本能選擇。
只不過,現在這項技術,就真的憑空變出來了。
陳文哲就什麼都不用付出,就白得了這麼一項技術、秘方!
此時他已經十分清楚,燒造秘色瓷還得單件裝燒,即用匣缽裝載瓷器,一個匣缽只能裝一件瓷器。
之後一定要滿釉裹足、支墊燒製,這能有效杜絕明火、疊燒產生的缺陷,提高瓷器的質量。
從這個程度上說,秘色瓷的“秘”,不僅在於其製作方法的絕密,更在於其高昂的成本。
其實,得到翠色,又何必這麼費事呢?
梅子青,就是一種很好的翠色,可惜,這是南宋之時才發明出來的,不要說唐代了,就連北宋都燒製不出來。
搖了搖頭,雙手離開匣缽。
先前他雖然看好這隻匣缽,但是,還是小看人家了。
人家從剛開始,就選料精良,最後製作的時候,也十分精心。
這是一件筒型的匣缽,上面有蓋,通體施滿了青釉。
仔細觀察,還能看到蓋和罐體之間,有著釉料密封。
而現在,很顯然都燒結在一起了。
轉了一圈,陳文哲能從匣缽外部,看到精細的暗刻紋,大部分為龍紋鳳紋。
有這樣的紋飾,就代表了它的身份。
很可能當時它的出現,就是為了燒製官窯貢品!
看底,肯定是有點露胎的。
從這裡,可以看到它的本質。
它的胎泥,肯定比一般的瓷器要更細膩純淨,緻密度也很高。
釉色十分瑩潤肥厚,雖然達不到如冰似玉的效果,但也算是頂級青瓷。
當然,這隻能算是唐代的頂級青瓷。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