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涉及到另外一種泥料,紫茄泥!

不管是黑拼紫泥還是紫茄泥,陳文哲都知道,但是他還真是第一次見。

紫茄泥屬於在拼紫泥中比較成功的一種,泥色紫中透紅泛藍,用紫泥,少量的鐵紅粉,氧化錳拼配而成。

因為燒製之後,和我們吃的蔬菜茄子外邊顏色相像,所以叫做紫茄泥。

有些人會把紫茄泥和黑拼紫泥互相混淆,因為兩者有點接近。

黑拼紫泥,主要就是加了氧化錳,所以是紫中泛黑,和紫茄泥的紫中泛紅不一樣。

想想也是,畢竟一個是加了鐵紅粉的,鐵紅粉髮色是紅色的,在化料朱泥,紅泥,低溫外山料紫泥(紅清水)中用的比較多。

要說陳星辰購進的這批紫砂泥中,最好的應該就是底槽青(清)!

這種泥料,也是目前在紫泥類裡,比較優質的礦料之一,是人們聽的最多的,商家提起比較頻繁的名字。

底槽青,礦層比較深,一般分佈在暗宕的底部(叫底槽)。

泥色有點發青,古稱青泥,也有叫“皂青”的說法。

埋藏的位置因為地質緣故有深淺,一般在黃龍山的4號井和5號井有產出。

當然,以4號井出產的最為優質,4號井是迄今為止開採最深的礦井。

既然有底槽青,那還有中槽青和頭槽青。

頭槽青,陳文哲不是很瞭解,可能屬於嫩紫泥一類的。

中槽青,陳星辰買到了一些,燒製溫度比底槽青要稍低一點點,質感上比底料要更加細膩點。

陳文哲之所以知道這些,還是因為燒窯工藝,因為材料不同,就算全是紫砂壺,燒製溫度也是不同的。

一般,底料燒製溫度,可以分普溫和高溫兩種。

對於控制溫度,陳文哲可是大師級,因為溫度的不同,燒製出來的紫砂壺,顏色也是不同的。

一般在普溫燒製之時,燒成之後呈現棕紅色,也有人說巧克力色,此時一般都有黑氣,也有人喜歡說是花泥現象。

然後溫度再往上走的時候,會慢慢從棕紅到紫紅變化,在某一特定臨界高溫,會成為深紫色,這時候花泥現象就會消失。

泥料陳腐的時間越長,花泥現象就會越少!

眾所周知,底槽青的一大特點就是,礦石表面分佈青綠色的雞眼。

底槽青礦料有雞眼,但有雞眼的礦料,不全都是底槽青。

可以說,底槽其實是裡面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從雞眼的大小和分佈情況,可以看出礦料的出處,是否是底槽清。

這種東西,沒有見過,也說不清楚。

底槽青中的雞眼,在成泥制壺燒製完成後,就呈現出黃色的沙粒。

底槽青的壺,砂質感強烈,透氣性上佳,泡養時久之後,溫潤光澤,自發闇然之光,非常的古樸大方,是紫砂中的典型泥料。

現如今,礦料已經保護不再開採,以前開採的民間儲量,也越來越少。

所以作為紫泥裡的優秀一類,存量也是不多,但絕對是沒有絕跡之說。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