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同樣屬於青瓷的耀州窯青瓷,越窯青瓷,這些瓷器燒製出來,也有著如玉一樣的質感,但是跟龍泉青瓷又有不同。

還是說回德化白瓷,德化白瓷的燒製成功,除了當時的瓷工藝人,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焰氣氛外,與瓷土原料有著密切的關係。

現代研究表明,定窯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製的,粘土含助熔物質少,故瓷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

而德化窯白瓷,則是用氧化矽含量較高的瓷土製成。

瓷土處理極為精細,瓷土內氧化鉀含量高達6%。

再加上瓷土中含鐵、鈦等雜質較低,燒成後玻璃相較多,因而瓷胎滑潤緻密,潔白如玉,透光度特別好。

由於胎質細白,加之氧化鐵含量極低,氧化鉀含量特高的純白釉,焙燒時又採用中性氣氛,德化窯白瓷釉色顯得格外純淨。

燒製成功之後,德化白瓷的釉面晶瑩光亮,乳白似象牙,如凝脂凍玉,美不勝收,超越了以往任何時候任何窯口的白瓷,一躍成為華夏白瓷的代表。

至於甜白瓷,它是在元代樞府器的基礎上,明代永樂年間景鎮官窯所創制的高白度瓷器。

文獻稱其“白如凝脂、素猶積雪”。

它的色調恬靜柔潤,在視覺上給人以“甜”的感覺,故稱“甜白瓷”。

永樂甜白瓷特徵之一是釉質潔白,肥厚如脂,無棕眼,迎光透視,胎釉呈現肉紅或粉紅色;

另一特點是在器物足邊和折角積釉處,常閃爍著灰青的光澤。

釉面偶然顯現如同青、灰、白三色交織在一起的極淡的蝦青色,甚為奇特。

而宣德白釉器的釉面亦呈乳白色,施釉較厚,並且有密集的小橘皮棕眼。

與之相比,德化白瓷瓷胎緻密,透光度極好,釉層較薄,但卻有凝脂似玉之感,迎光透視,色澤光潤明亮,晶瑩剔透,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釉層均勻細膩、光滑潔淨,無永、宣甜白瓷出現的灰暗、蝦青雜色,更罕見橘皮棕眼。

所以,陳文哲確認,這是德化白瓷,而且是其中的精品,就是不知道它經歷了什麼,居然混的這麼慘!

確定了這是德化白瓷,那麼還要確定他的年代。

這個就比較難了,因為這一套茶碗,沒有留下任何能表明身份的資訊。

也是這個原因,陳文哲最先看到的時候,認為是普通的民間生活用瓷。

可透過缺口,看到了其內的胎質、釉質,加上其特殊工藝製作出來的那種特殊的白,這才讓陳文哲認識到,這肯定不是普通的瓷器,而是蘊含著一種低調的奢華的高檔茶碗。

看似樸實無華,可懂行的都知道,這種工藝燒製出來的任何東西,都不普通。

所以,這東西就算沒有留款,也能賣上大價錢。

看著手中的一隻茶碗,陳文哲想著,他是不是要擦去外面的汙垢?看看其釉色到底是什麼樣子?

雖然鑑定年代比較困難,但是,並不是鑑定不出來。

德化白瓷的白,年代不同,燒製出來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白,肯定是都白的,但是,白也分很多種類。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