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陳青虎感興趣,願意學,陳文哲也就願意教。

至於其他技藝的傳承,他現在並不著急,畢竟才二十郎當歲,還不用特意為傳承糟心。

終於熬到了下午,陳文哲感覺,下午正好是收穫的美好時節。

第一窯開啟,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有,有昨天早上製作的茶壺,也有碗碟。

這些沒有什麼可看的,純粹是練手製作,當然,漂亮是它們同意的特徵。

他製作的這些東西,並不成套,就是想到什麼做什麼。

現在看到都燒製成功了,他也沒有什麼驚喜。

這些東西,就是放在家裡用的普通生活用瓷。

只有之後開窯的作品,他才會比較期待,特別是水點桃花套。

這可是他第一次高仿毛瓷,就算用的瓷泥,都是最頂級的。

這對於他來說,能不能真正燒製出現代最高水平的瓷器,可是至關重要。

開窯的時間到了,陳文哲迫不及待的開啟電窯,立即看到了一片粉色。

水點桃花雖然說是粉彩,其實主要是使用的粉色的彩料,就是桃花的那種顏色。

小心的拿出一隻調羹,這是最簡單的瓷器,但是,這隻小調羹卻需要最精湛的技藝,才能完成。

拿出來細看,感覺瓷質細膩,釉面光潔。

上面的桃花,可是他純手工繪製,現在燒製完成,效果還不錯,最起碼沒有變色,也沒有變形。

此時再看,才能看出畫工的細膩精湛。

這時,其上的桃花形象,才是真的極其生動。

看到成品,陳文哲才能確定,他調配的這批專用彩料,算是成功了。

從燒製之後的情況來看,顏色雅緻,韻味無窮,而每一隻瓷器都不盡相同。

拿出一隻小碗,看著通透如玉,這是薄胎造成的效果。

加上其上粉色的桃花點綴,更是讓小碗顯得溫潤晶瑩,玲瓏剔透。

掏出一隻盤子,要看薄胎,還是看這種大敞口的瓷器,才會看的更加分明。

毛瓷,或者說歷代一來追求精巧的瓷器,都有著四大要素,其薄如紙、其明如鏡等等。

歸納起來就是,白如玉:瓷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

明如鏡:瓷面光滑瑩亮,銀光如鏡。

薄如紙:瓷壁輕薄如紙,光亮通透。

聲如磬:瓷身清脆悅耳,有鐘磬音。

對照這些特點,陳文哲一一試驗,白如玉和明如鏡,這都是在考驗釉料。

這一點上,陳文哲做的很好,所以,他製作的這些瓷器,肯定達到了這兩種特點。

至於薄如紙,那就要看練泥的水平,再就是看拉胚和利胚的手藝,對這個,陳文哲更加的自信。

只有最後的聲如磬,這是看的瓷器的綜合水平和燒製水平,從胎到釉,都要接受考驗。

相比真正的毛瓷,不管是使用的麻倉土,還是使用的洪江泥,陳文哲都沒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