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一座書架跟前,陳文哲隨手抽出一本《中醫膏方的歷史源流》。

沒有看書,而是看它的歷史,這樣看會發現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一位老先生在研讀這本書籍,透過他的嘴讓陳文哲知道,狗皮膏藥是外用藥的一種俗稱,依據中醫的內病外治等原理,將藥物直接敷在患病部位,從而治病。

這位老先生的傳承,傳自明代,根本不是傳自什麼鐵柺李,而是因為他姓李,就這樣抱上了粗大腿。

其實他家的傳承,來自明代崇禎初年的姚本仁。

這一位從老家進京會考,因醫術高超、手法獨特,被提拔成當朝御醫。

清順治三年任太醫院院長,擅長內病外治,以貼敷療法為宮廷家族療疾,深得皇室恩寵。

公元1644年,姚本仁告老還鄉,遷居於彰德府,始設醫館“宗黃堂”配製姚家膏藥。

他將黑膏藥塗在狗皮上製成黑膏藥,為當地百姓治病。

因他不圖賺錢,賒藥濟貧,懸壺濟世,隨即享譽四方。

又因為他把膏藥塗在狗皮上這個特徵,大家就深刻地記住了狗皮膏藥這個名字。

這樣一位醫學大家,自然是樂善好施,也不會敝帚自珍。

就是在這一段時間,李家祖上獲得了傳承,並且一直傳承至今。

很可惜,姚家沒有敝帚自珍,李家卻是有著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所以到了現在直接絕傳了。

放下《中醫膏方的歷史源流》,再抽出一本神農本草經。

陳文哲知道,裡面有著獨特的傳承,果然,翻開書本,裡面的夾縫之中,就有著一些行醫心得。

陳文哲知道,裡面隱藏著一些方子。

這一本《神農本草經》中有阿膠(鹿皮膠)、白膠(鹿角膠)兩種膠的製作方法,這其實是現在的膏藥製作的基礎。

《山海經》中,本來就記載著用羊脂膏外用治療面板皴裂,只不過,要用山海經上的方子治病,應該沒有人這麼心大。

但是,經過姚家和李家幾十代人的研究,這些方子確確實實是可以用的。

但是,流傳到現在,一些方子已經被人為淘汰。

就說阿膠,李家就絕對做不起來,他們也沒有想著要自己製作阿膠,畢竟這樣的東西耗時費力做出來,也並不一定賣得過東阿阿膠。

還有,一招鮮吃遍天,他家有一種絕活可以賺錢就行了,又何必多此一舉?

這是典型的小民思想,小富即安啊!

放下山海經,再拿出一本醫書,陳文哲還真想看看,這家李氏祖傳老中醫,到底有多少好用的方子。

《靈樞·經筋》中,記載用馬膏、白酒和桂外用治療筋脈縱弛;

《靈樞·癰疽》記載的有冷食豕膏治療化膿疽。

這時,陳文哲才知道,狗皮膏藥這個稱呼,並不準確。

準確的說,狗皮膏藥應該是鉛丹膏藥。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