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當是唐時遺物無疑,誠屬希世之珍”。

但由於李白存世書法僅《上陽臺帖》一件,可兩書風格不同,無法比較考證,無法進一步鑑定是否為李白真跡。

一年多後,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赴日本參加書法展,明日香寧範藉機會,再次請啟功先生辨別真偽,啟功先生仔細研究後,作了如下評語:

“這件作品書法風格獨特,形神兩全,各個方面都體現唐代特點,時代特徵明顯,必是唐人妙墨,是否為李白親筆所書,不能否認,尚需進一步研究考證,單就從書法藝術看,不失為一件極精彩的唐人墨跡。”

啟功先生雖然也認為,該書法作品屬於“唐人墨跡”,但也沒有輕易鑑定為李白真跡。

正當國內學者為更進一步,研究這幅作品是否為李白真跡時,九十年代霓虹發生嚴重經濟危機,霓虹收藏家們紛紛拋售手中藏品,《嘲王歷陽不肯飲酒貼》也被明日香寧範出售他人。

研究工作,一下沒有了突破口,就被耽擱了下來。

這一耽擱,就是三十年時間。

直到2017年,這幅書法才又進入國內學者的視野中。

有兩位學者都對該書法,認真考證了一番。

其中一位專家確定,該書法為李白真跡無疑,並著有《李白考》作考證。

他指出,該作品應當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年)冬,當時李白從幽州遊歷來到歷陽,由歷陽縣王縣丞(即王歷陽)設宴款待李白。

李白是愛飲酒之人,但王縣丞卻不勝酒力,李白作詩勸酒並揶揄了王歷陽。

王歷陽雖然在歷史上名不見經傳,但卻因為這幅書法流傳千古。

但是,前幾位學者,都只認為該作品是唐代書法精品,並未斷定是李白真跡,但這位專家卻斷定是李白真跡,這是為什麼呢?

主要是根據以下幾點,加以考證的。

第一,用筆。

李白所用之筆為雞距筆,這種筆與今天我們所用的毛筆,最大的不同就是筆中有硬芯。

該書“肯”、“飲”二字,有明顯的雞距筆硬芯劃痕,這是散卓筆(今天所用毛筆)無法寫出來的。

這種筆到唐末,漸漸被散卓筆取代,到宋朝已經很少人用,也可以說是製作工藝後來失傳了。

第二,紙張。

這位著名的專家,還用顯微鏡觀察,發現該書與公元700年左右的文物《說無垢稱經》呈現的質地非常相似。

並且霓虹方面利用碳—14手段,對該帖所用紙張進行檢測,檢測認為該帖所用紙張的生產時間約為公元700年(±30年),與李白活躍年份,和此貼傳入霓虹的時代基本吻合。

由於李白處於盛唐時代,不可避免會受到之前時代書法風格的影響。

這位專家認為,李白此書風格與唐太宗李世民的《晉祠銘》如出一轍,是受初唐書風的影響。

另外,唐人曾評價李白書風是“筆跡遒利,鳳峙龍拿”,正與此書風格相符。

此外,收藏馬嘟嘟在節目中談到此貼,表示唐朝以前作偽文物並不多,參考之前學者考證,也認為該作品為李白真跡。

這些特點,都能證實是真品,而且這些特徵,誰也不能否認。

“此帖墨跡深沉,陳舊自然,筆力遒勁、灑脫,從墨跡筆法可以認定,為唐代人筆跡無疑,具有當時文人自由型的筆鋒特徵。”蕭祥麒首先表態。

李明生想了想,開口道:“此捲紙質呈黃,纖維較細,然手感發硬,與敦煌寫經多種相仿,可證為唐人唐紙書跡,與故宮博物院所藏李白墨跡一起,作為李白研究方面的重要資料,可以確認其重要的文獻價值。”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