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如果是外行,看到穆凱榮教授拿出來的這幅字,沒準還以為是小學生塗鴉。

但是,真正懂行的一看就知道,這裡面蘊含著一幅灑脫,一點隨意,還有一點奔放。

這麼自然、流暢的書法作品,普通人絕對寫不出來。

果然,等卷軸開啟的幅度越大,暴露出來的字跡越多,那份奔放、灑脫,就表現的越加的淋漓盡致。

“怎麼可能?這是李白所寫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最先發現事情不對的還是蕭祥麒,只是看了幾個字,他就知道這是李白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什麼?怎麼會是李白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不可能!”

本來只是笑嘻嘻的坐在一邊的範嘉軒,也正經了起來,他急忙靠近了,仔細檢視。

“真是李白的真跡?老穆,這一次你弄大了!”

李明生有點感慨,穆凱榮教授還真是會玩,也敢玩!

陳文哲看了看穆凱榮,又看向了蕭祥麒,這兩個人配合默契,全是為了這幅字?

李白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陳文哲肯定知道,他是透過影片瞭解這件東西的。

不過,這件所謂李白的真跡,爭議很大,而且這幅字現在應該還在霓虹。

陳文哲之所以瞭解這件事情的始末,完全是因為觀看馬嘟嘟的影片。

在一份影片之中,馬嘟嘟就說過,霓虹有一件李白真跡,到現在都沒要回來,他曾親眼看見過!

李白真跡難尋,在國內學術界已經是共識。

目前已知國內流傳於世的李白真跡,只有一件,存放在神都故宮博物院的《上陽臺帖》。

《上陽臺帖》也被國內自媒體吹捧得特別厲害,稱其為李白唯一的真跡云云。

其實,除了《上陽臺帖》,還有一件李白真跡存在於世,就是霓虹收藏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

當時陳文哲就十分好奇,馬嘟嘟所言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究竟是什麼來頭?又是如何流失海外的呢?

後來他才知道,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才在霓虹被發現。

此帖長67厘米、寬26.4厘米,落款為李白二字。

字帖的內容為李白寫的詩,類似於勸酒詞。

詩中所寫“王歷陽”,不是一個人名,而是姓氏加籍貫或做官所在地。

最為經典的就是《三國演義》中的劉備,除了劉皇叔之外,還被稱之為劉豫州。

眾所周知,李白是盛唐出了名的“酒蒙子”,達到了無酒不歡的境地。

所以,李白所寫的《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被學術界一致認為體現其豪邁之氣。

這也是當時陳文哲看到那副字,就感覺十分狂放的原因。

《嘲王歷陽不肯飲酒帖》流落到霓虹,主要有兩點原因。

一則,李白是盛唐詩歌的代表人物,被尊稱為“詩仙”,而霓虹歆慕盛唐,自然對李白充滿了興趣;

二則,霓虹十分注重蒐集國內的文藝作品,並且特別善於儲存,最為典型的就是北大想要研究中國古典書籍,往往就會去霓虹回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