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罐內沒有掃紋,很可能就是灌漿製作的東西,不值錢!

灌漿或者說注漿,也陶瓷製坯工藝中的一種。

制瓷工藝有注漿成型、滾壓成型和手拉成型等方法。

灌漿就是做好模型,把泥漿倒進去,過一定時間,再倒出來,乾燥、出模即可。

不用說,這樣做速度很快,可以大批次,成規模的生產。

什麼東西多了,價格自然就會低,而且直接低成白菜價。

再說,大規模成批製造的東西,能有多好?

“注漿胎,不要說兩千,兩百都不行。”

“注漿胎?跟先前那一隻梅瓶有什麼不同?”武二一臉懵逼。

陳文哲有點無語,他能怎麼說?

說那一隻梅瓶是老胎,稍微改造一下就可以拿出去蒙人?這隻大罐明顯不行!

“那隻梅瓶瓶口很小,裡面的情況看不出來,這隻大罐就不行了。”

“怎麼分辨注漿胎?”

武二有點沮喪,不過幸虧這批元青花不值錢,要不然得賠錢。

看在武二還算有用的份上,陳文哲也不介意多說幾句。

其實注漿製作的瓷器,很好辨認。

注漿坯必須要有模具製成,而模具必須為兩塊或多塊。

注漿時合在一起,每塊模具的對接處,就會產生一道縫隙。

這樣就造成,這個位置的坯體密度,與其他部位的不同,燒成後會出現一條“合縫線”。

此外,由於模具一般都是有底足的,在足圈內底,有一圈與足相對應的下凹,俗稱“注漿線”。

也就是說,注漿瓷器外面有突出,由於坯體是靠吸附石膏才能成型的,那麼內壁就一定有下凹,而下凹無法填補。

一般“合縫線”等工藝痕跡,都有一些技術手段可以掩蓋,所以在辨別是否是注漿胎,比較可靠的方法是,觀察瓷器內底部邊緣,是否有下凹的注漿線。

再則需仔細尋找合縫線,和其他一些注漿痕跡。

如用手上下滑動撫摸器體,注漿胎上下十分平整,手拉坯拉的再好,也難免有隱隱約約起伏不平的手感。

值得特別提醒的是:有一些瓷器,口子大,器型又比較矮(淺)的,這種瓷器,成型後便於車削,注漿時故意加大坯的底部厚度,再透過車削的方法,讓下凹的“注漿線”消失。

這就是所謂的仿手拉坯,對於這類瓷器,如小香筒爐、筆筒、水洗等,就應該格外小心了。

看武二一臉懵逼,陳文哲乾脆停了下來。

說多了,他明顯記不住。

這一件是沒法重新加工了,陳文哲看向另外一隻梅瓶。

這一次是纏枝牡丹紋梅瓶,燒製的也算精美,但是相比先前那一隻就差的太遠了。

不說其他,就說釉面的老化,就仿的很差。

這應該是機器工,因為釉面上留下的痕跡,規律性太強了。

歲月自然留下的摩擦痕跡,怎麼可能中規中矩?

雖然摩擦痕跡的做舊,陳文哲只有專精水平,可這件的做舊方法,連專精都達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