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只是其中一部分。

源經基目瞪口呆。

原本以為大唐會像兩百年之前那麼溫和寬仁,沒想到來的居然是頭餓狼。

似乎大唐跟以前不一樣了。

事已至此,源經基已經沒得選,再苛刻的條件也要談下去。

對於一些軟性的條款,如停靠港口,司法豁免權,貿易優先權,子嗣入長安為質等等,源經基都可以接受。

但對於實際利益,源經基寸步不讓。

這個時代倭人的膏諛之地主要在畿內道,開發了幾百年,關東並不發達,更不富庶,每年拿不出一百萬緡的歲幣。

而人口更是關東的命脈,沒有人口,關東也不可能發展起來。

談判陷入僵局。

馮道外表溫和,說話不溫不火,冷靜睿智,這樣的對手在談判桌上,自然也是極為難纏的對手。

沒有情緒點,也就沒有弱點。

但在私下場合時,馮道溫文爾雅,談吐間引經據典,佛家禪機信手拈來,極具大唐儒士風采,贏得了倭人的廣泛好評。

關東的達官貴人、僧人寺院以請到馮道作客為榮。

人格魅力也是談判桌上的一道籌碼。

這無形給了源經基更大的壓力。

屈服是遲早的。

用李曄的話來說,大唐能讓他們在關東安身,已經是格外開恩了。

真以為大唐將士不能翻過關東山脈嗎?

最終,源經基扛不住了。

因為關東的豪強領主們,在與馮道的觥籌交錯中,逐漸表露出一種乾脆徹底融入大唐的傾向。

站在倭人的立場上,這是最好的選擇。

站在這些豪強領主的立場上,也是最好的選擇。

融入大唐,他們還是關東地面上的豪強領主,甚至還會得到大唐的冊封。

而源經基的滿腔大志就付之東流了。

大唐的選擇太多了,甚至可以再扶植其他人。

源經基不寒而慄。

他身體裡畢竟流淌著桓武倭王的血液,也有自己的私心。

權衡利弊之後,源經基終於妥協了,做出極大的讓步。

可以作出戰爭賠償,但每年一百萬太多,關東也拿不出來,最多每年十萬緡,以陸奧沙金、伊豆珊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