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各取所需(第1/3頁)
章節報錯
為躲避劉知俊以及王審知,倭人不得不避難關東。
此地雖然不如畿內道富庶,但平原眾多,水網發達,極利耕種。
北有越後山脈東有關東山脈、赤石山脈,後世大名鼎鼎的富士山便在關東山脈的南端。
而後世倭人定東京於此不是沒有道理。
源經基不同於平良持,自幼生長於宮廷,耳濡目染之下,頗有機謀。
攝津大戰,遠遠望見唐軍威勢,便知倭國必亡。
逃回關東,利用桓武六氏王孫的名義,以及之前累積起來的人望,傳檄而定關東。
四方之倭軍、武士彙集旗下,令源經基的實力逐漸豐厚起來。
但他並沒有如平良持一般狂妄,主動去招惹唐軍,而是放低姿態,作兩手準備。
一面積極組織防禦,招撫難民,依託山脈修建長城,層層防禦。
一面主動向劉知俊投誠,又遣使向長安表明心跡,極盡低調謙卑之能事,自稱大唐家奴。
剛好平良持跳出來,成功吸引了劉知俊的注意力,為他爭取了時間。
他所做的一切沒有白費,劉知俊沒有理會他。
關東廣袤的平原在接納大量流民之後,呈現一種百廢待興之勢。
這裡已經是倭人最後的國土。
身為王孫的源經基既有大權在握的躊躇滿志,又有國破家亡的悲涼。
他非常清楚,武力對抗是自尋死路,只有曲線、救國才有一線生機。
很快,大唐也釋放出了善意。
將會有使者親自來冊封。
只要不打,終會有一線生機。
源經基心中的大石落下一半。
他賭對了,大唐需要他這樣的人,而他更需要大唐。
五月中旬,大唐禮部侍郎馮道的十艘弘舸鉅艦蒞臨橫濱港。
為了增添大唐國威,李曄還令一千親衛都護衛。
而當這些大唐健兒穿著銀甲、腰挎橫刀下船時,倭人敬若神明。
談判永遠都是根據實力而來,所以註定是不公平的。
源經基沒有任何籌碼。
大唐能滅倭國,就能滅關東。
只是一個價效比的考慮而已。
很多苛刻的條件,源經基不得不答應。
如大唐艦隊可以隨意停靠關東的任何港口,關東每年向大唐繳納歲幣一百萬緡,用以賠償大唐陣亡將士的家眷,每年還要向遼北輸送一萬青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