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宮外。

啞叔和楊再威走出,看向宮城,對視之間,有些不解。

這段時間,他們在外奔走,將“佐命”的黨羽全部清除。

從今往後,這個當年長孫無忌戲稱,後來卻引發無數風波,險些動搖大唐國本的存在,徹底成為過去。

啞叔心願已了,準備隱居終老,楊再威將行走天下,傳播真氣武道,都與李彥告別,卻被請來此處。

為什麼將分別地點定在皇宮呢?

別說宮外的兩人有些莫名,此時宮內大典,位於廣場上的朝廷百官和各國使臣,看著最上方那空蕩蕩的位置,也免不了眼神交流。

訊息最為靈通的,則知道李元芳昨日入宮面聖,兩人在貞觀殿內,到底說了什麼無人知曉,因為內侍宮婢都退了出去,但聖人罕見地失態了。

此後李元芳就沒出過宮,到如今大典遲到,不得不令人浮想聯翩。

“李元芳這麼快就惹得陛下震怒了麼?”

“真要如此,那可太好了……”

且不說對聖人重用寒門才子,壓制世家特權持反對態度的臣子,即便是早朝上看到那襲年輕的紫袍身影,悠然位列群臣之前,不少臣子都是有忌憚和擔憂的,以李元芳的威望,一旦麾下親信徹底成勢,到時候誰人可制?

但敏銳的臣子,又透過觀察皇后和太子的表情,覺得事情似乎不是這般簡單,正凝神思索,突然又變了顏色。

因為兩道身影從殿內並肩走出。

御史大夫尹中言衝出:“李元芳,你豈能依仗陛下寵信,與聖人並肩同行?”

李弘直接呵斥:“退下!”

尹中言委屈巴巴地退到一旁,不光是因為被兇了,還因為他發現,是聖人的手緊緊握住李彥的胳膊,帶著他一起來到廣場前。

在群臣驚詫不解的注視下,李弘眼眶微紅,語氣居然有些哽咽:“朕名李弘,這位是朕平生最好的友人李元芳,沒有他,就沒有今日的朕……”

群臣變色,新羅男團正要上臺跳舞,也停下腳步。

這場大典,重頭戲本該是吐蕃請降,雖然走個過場,但各國使者前來,就連大食都派臣子抵達,懷著忌憚的心情,仔細觀察這個強大的東方帝國。

但現在注意力全都被聖人突如其來的行為吸引,都詫異地看著,不明白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李彥被這位聖人硬生生拖到邊上,有些無奈,也有些感動。

自從兩人認識以來,從病弱太子,到繼位登基,李弘還是第一次如此失態,當年被武后軟禁,將要背上關內大災的黑鍋時,都未到這般地步。

這場飛昇,他其實不準備太過突出自己,更想借此機會,賦予這位大唐聖人神聖的光環,結果兩人昨夜差點吵起來。

武后病逝後關照過李弘,李元芳功高震主,日後必有災禍,他就一直苦思,卻也拿不出一個完美的解決之法,結果李彥表示要走,李弘直接就炸了。

安撫住情緒後,兩人徹夜長談,聊到了府兵制的衰敗與崩潰,經濟的興盛與飛錢的慎用,農耕王朝的穩定與侷限,如何在維持整體框架不受劇烈衝擊的前提下,使得天下的生產力增強……

好說歹說,李弘終於接受了飛昇離開的事實,卻不願意自己高高在上的送別,執拗地表示要按照自己的方式來。

此時此刻,包括李義琰、裴思簡在內的幾名老臣都要上前勸阻,李弘伸手止住:“讓朕說完!”

“或許你們認為,朕如此信任李元芳,是因為他當年手刃賀蘭敏之,為朕報仇雪恨……”

“亦或是朕從小體弱多病,是修煉了李元芳所傳的真氣,才有瞭如今健康的身體……”

“不可否認,這些當然是朕感激他原因,但朕最信他的,他是真的把我李弘當成朋友,才付出真心!”

“李元芳待我,並不因為我是太子和聖人,那我待他,自然也不因他是我的臣子!”

群臣聽著聽著,也不禁為一個身為九五之尊的天子,如此真情流露而感到動容。

哪怕這位聖人的政治手段越來越成熟,有時候懟的臣子們十分難受,但他們的心從來不冷。

就是因為當今聖人與先帝太后不同,他們不會感到兔死狐悲,此時見到聖人對李元芳的態度,也不免想到,或許有朝一日,我們也有機會成為陛下如此信任的臣子。

但他們發現,人與人之間,是不一樣的。

準確的說,是人與神人之間,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