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濃重的私心(第1/2頁)
章節報錯
“內款。”
這個時候,張老猛然醒起,驚聲道:“對了,還有內款。如果琴腹沒有被剝開過,那麼裡面的內款應該是可信的。”
“老張,別高興太早了。”
與此同時,秦老搖了搖頭,繼續潑冷水道:“如果這是仿製品,那麼一開始的時候,就存了是想要作偽的心思。那麼就算腹內有款,也沒有多少可信度。”
聽到這話,王觀撓頭想了想,又皺眉道:“那麼幹脆拋開款識、斷紋,單純從古琴的材料著手好了。從文史資料上來看,焦尾琴是用梧桐木做的,這個應該比較容易鑑定吧。對了,琴面是梧桐木,有誰知道琴底是什麼材料?”
一般來說,古琴的製作,要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琴底,一個是琴面。琴底較bó,琴面較厚。兩個部件是採用不同的材料,然後拼貼起來,形成一張完整的古琴。
“古琴底板多用梓木、楸木、椿木、huā梨等質地較硬的木材。”適時,張老有些躊躇了,遲疑道:“至於焦尾琴的琴底是什麼材料,文史資料上卻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我就知道,傳說中的名琴綠綺,琴面是梧桐,琴底是梓木,琴內有桐梓合精的銘文。”田老沉吟道:“怎麼說蔡邕也是名士,斫琴比較講究,琴底應該是梓木吧。”
“不管是什麼材料,能夠做到兩千年而不朽嗎?”
秦老好像是潑冷水上癮了,繼續打擊道:“就算保養得再好,木質結構也應該發生一些變化吧。比如說腐朽、酥脆……”
這個問題,大家真的不知道應該怎麼樣辯駁。因為從來沒有一張兩千年的古琴實物作為證據,大家自然不知道經過了兩千年,古琴的材料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篤篤!”
就在這時,王觀走了過來,在琴背上輕輕一敲,只聽見聲音堅質,完全沒有酥脆的跡象。一時之間,大家也沉默了下來,失望之色也愈加濃郁。
半響之後,王觀開口道:“秦老,你認為這是南北朝的仿製品?可是南北朝距離東漢末年也就是兩三百年的歷史而已……”
“我剛才不是說過了,兩三百年足夠改朝換代了。”秦老搖頭道:“王觀,不僅是你而已,我們大家都希望這是真的焦尾琴。不過,這需要鐵證,不能感情用事。”BR>
“古琴的鑑定非常複雜,哪裡有什麼鐵證。無論是斷紋,材料,刻款,都難以單獨地斷定一張琴的年代和真偽,所以必須將它們綜合起來考察,才能做到大致準確。”
與此同時,張老若有所思道:“不過,我倒是知道一個辦法,或許能夠證明這是不是真正的焦尾琴。”
“什麼辦法?”俞飛白連忙追問起來。
剎那間,幾個老人家異口同聲道:“音色!”
“呵呵,真是英雄所見略同啊。”張老大笑起來,解釋道:“琴的音色音質受著時代審美情趣的影響,各代互有不同。一般說來,唐、北宋琴的聲音多宏松透潤,南宋、明琴多靜逸恬美,元琴多清亮剛勁。”
“根據這些不同的聲音品質,可以對古琴的年代作出大致的判斷。”說到這裡,張老略有幾分鄭重其事道:“其他可以仿造,但是聲音絕對是造不了假。”
“音色?”
這個時候,俞飛白有些傻眼了,忍不住搖頭道:“這未免有些玄乎了吧。要知道,聲音的好壞,可沒有統一的標準。”
“誰說沒有的,音聲有九德,清、圓、勻、靜,人力或可強為;但透、潤、奇、古四者皆出天定。”秦老反駁說道:“傳說中焦尾琴彈奏起來,音色美妙絕倫,蓋世無雙。肯定能夠達到這九個標準,甚至超過這些標準。”
“當然,古代傳下來的琴,並不一定是越古聲音越好。有許多例項表明,唐宋的琴也有因為種種原因而聲音平庸的,相反明清稍晚時候的琴也有聲音極佳的。”
張老先是否定了自己先前的〖言〗論,又馬上轉折道:“但是焦尾琴卻不同,能夠受到世人的傳誦,絕對不是因為蔡邕的名氣大而已。古代文人名士沒有那麼虛偽,焦尾不是好琴的話,他們肯定不會違心讚譽。”
“就好像是九霄環佩、春雷、太古遺音、大聖遺音之類的名琴。不是由於它們的年代久遠才被稱為名琴,而是由於它們的音色得到了世人的認可,才有現在的地位。”
田老也跟著幫腔道:“所以我們先把諸多的爭議放到一邊,先聽一聽這琴的音色。如果音色美妙動聽,再慢慢考評它的來歷。要是音色平庸,那就不用再爭了,回頭擺在書房裡,當個紀念品也不錯。”
大家都明白田老的意思,如果這古琴音色平庸的話,也沒有什麼價值,乾脆作為觀賞陳列品算了。再深入一點,說句誅心的話,就算以後能夠考證出這是真正的焦尾琴,大家也絕對不會承認的。
畢竟,在大家的印象之中,焦尾琴的音色應該十分完美,怎麼可能平庸無奇?哪怕這個就是真品,只不過是在傳世的過程中,琴身受到損傷,所以再也彈奏不出美妙的韻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