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仿製品?(第1/2頁)
章節報錯
在中國,素有四大名琴的傳說。
古琴的歷史悠久,許多名琴都有文字可考,而且具有美妙的琴名與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齊桓公的號鍾、楚莊王的繞樑、司馬相如的綠綺和蔡邕的焦尾。不過,由於年代太久遠了,在大家的認知之中,四大名琴應該已經經受不住歲月的摧殘,最終化成了塵埃。
畢竟,四大名琴之中,最年輕的焦尾琴,距今也有將近兩千年的歷史。這麼漫長的一段時間,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一樣,古琴也是有生命的,只要年限一到,根本不用外力的破壞,琴身自然就會朽化消逝。
然而,這個時候,眾人的眼前卻出現了一張疑是焦尾的古琴,叫他們怎麼不激動萬分,哪怕心裡已經覺得,這琴有九成九的可能性是仿製品。但是何嘗不懷著一絲希望,希望這個就是名傳千古,流芳百世的焦尾名琴呢。
這個時候,幾個人就站在邊上旁觀,卻沒人上去打量了。
不是不想,而是害怕知道了最終結果,會讓他們失望。人總是這樣,對一件東西期望太高的時候,很容易患得患失。
就在這時,俞飛白走了出來,把琴身微扶起來,偏頭問道:“張老,一般來說,怎麼鑑定古琴的真偽?”
“當然是看斷紋和款刻。”張老沉吟道:“其實,也要先看樣式的。”
“沒錯,古琴的樣式繁多,根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五十多種。以伏羲、神農、仲尼、靈機、蕉葉、落霞等形制比較出名。”
白老眯著眼睛道:“在琴的式樣中,有的式樣出現較晚,就好比現在比較流行的仲尼式古琴。一般來說,看名字就知道是孔子所創,應該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就盛行一時了。實際上卻不是,那是到了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為道統的代表加以推崇之後。古琴的仲尼式才逐漸時興起來,才在兩宋成為流行的款式。”
“相傳,蔡邕制琴,自成一家,特別是焦尾琴名揚天下之後,後人就把焦尾琴的樣式加以發展起來,形成了一種古琴的樣式。”
這個時候,秦老摸著稀疏的鬍子。有幾分不確定道:“按理來說,如果這真是焦尾琴,那麼應該是最初的樣式。問題在於,你們誰對古琴樣式比較有研究?”
聽到這話,大家面面相覷,然後紛紛搖頭。
“算了,還是看斷紋和款刻吧。”
適時,張老沉思道:“古人斫琴的時候,先用生漆調鹿角霜。刷染琴坯上,然後再在表面刷一層大漆。時間久了,漆胎就會發生變化。產生了斷紋。一般來說,往往是先有大斷紋,然後才在大斷紋的周圍出現細如牛毛狀的小斷紋。”
“這琴就是這樣,通體都是大斷紋。”
俞飛白摸了摸琴面,然後有些遲疑道:“不過,大斷紋的旁邊,不是細如牛毛的小斷紋,而是好像龜裂的痕跡。”
“龜裂就對了,古琴以龜紋斷最為名貴。琴家常有千年難買龜背斷之說。”
白老補充道:“其次則為梅花紋,然後是蛇腹斷和流水斷。現在流傳下來的唐琴,一般是大小蛇腹斷而已。至於龜紋斷和梅花紋,只在史料上有過記載。所以一些專家學者認為,千年唐琴才有蛇腹斷。那麼至少在千年以上的古琴,才會有梅花紋和龜紋斷。”
“那就是說,這琴……”俞飛白驚喜交集起來。
“先別急,我的話還沒說完呢。”
然而,白老話鋒忽然一變。來了個轉折:“斷紋只是大致的依據,也不能輕易的下結論。因為斷紋不僅與年代有關,還與材質和工藝有關。材質不同,以及漆胎的工藝差異,也使得古琴出現斷紋所需的時間截然不同。”
“我記得有些明代的古琴,距今已經超過四百多年曆史了,琴面上依然清亮雅緻,沒有絲毫的斷紋。但是,有些民國製作的古琴,才幾十年的時間而已,就有斷紋的存在了。”
白老搖了搖頭,帶著幾分鄙夷道:“幾十年出現斷紋的,肯定是使用比較薄的瓦灰胎,起斷紋後往往容易成片剝落,很難修理,這類琴沒有多少收藏價值。只有使用純鹿角霜胎,自然形成的斷紋,才是珍貴的古琴。”
“注意了,是自然形成的古琴。”
這個時候,張老提醒道:“偽制斷紋的方法在古代就有了,比如說用猛火烘烤,再以冰雪刺激,使琴面漆胎進裂。或者以蛋白滲入灰中刷漆,做成琴後用鍋蒸,然後風乾,慢慢的就出現斷紋了。當然,也有圖省事的,乾脆直接用刀子在琴面上刻畫斷紋,再加以修飾……”
“不過,偽造的斷紋再巧妙,總會有些破綻的。”
猶豫了下,張老終於親自參與進來,微微彎身,手指輕指琴面道:“偽造的斷紋無論是經過冷熱催化,或者刀刻加工,紋理肯定顯得死板,不夠自然。然而,真的斷紋紋形流暢,紋尾自然消失,紋峰如劍刃狀,很難仿冒。”
“最重要的是,一張琴長一米左右,又分琴面和琴背。整體來說,面積算是比較寬廣了。由於存放的環境,或者氣候變化,髹漆工藝等等原因。一張琴上的斷紋,不可能全部一致。大斷紋是主體,龜紋斷是特徵,還要注意觀察細節……”
說話之間,張老把古琴抱起來,仔細打量琴身的側面。這是常人比較容易忽略的角落,也是最容易鑑別斷紋真偽的地方。
“薑還是老的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