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佛,諸位施主請坐。”

與此同時,方丈室中有人開口了,正是半山和尚。這個時候他已經換了一件相對來說比較簡樸的僧袍,不再像剛才那樣華麗了。這時他就坐在金絲玉帛的底下,只不過那些大老闆只顧注視真佛了,卻是忽略了他的存在。

適時聽到半山和尚的話,一幫大老闆才算是回過神來,頗有幾分不好意思。接著也不用半山和尚再招呼,就紛紛在團蒲上坐了下來。

從這些人跪坐的姿勢,就知道他們肯定經常去拜佛。不然的話,姿勢也不會那麼嫻熟,而且更沒有任何的不適應。所以才說,全國各大寺院的香火越來越鼎盛,背後絕對少不了他們的大力支援。

坐好之後,一個大老闆忍不住指了指空中懸掛的金絲玉帛,面帶崇敬之色打聽起來:“大師,這件佛寶是什麼來歷?”

其他人也紛紛看向半山和尚,注意的聆聽起來。

“這是當年乾隆皇帝為給太后慶賀八十大壽,特意召集天下高僧大德舉行法會,經過七天七夜的開光加持,才得以形成的佛寶。”半山和尚解釋起來,言辭之中有幾分含糊。

只要認真分析,就知道這話裡有少許水分。或者說是故意忽略了東西做成的過程,不過也不算撒謊,畢竟來歷也交待清楚了。

實際上大老闆聽到這個解釋就已經心滿意足,不再盤根究底。

其他人的反應也差不多,目光肅然打量金絲玉帛,充滿了驚歎之色。原來是古代高僧加持過的寶貝,怪不得進到方丈室,就感受到不同尋常的氣息。

當然,這或許就是心理作用。可是信仰本身就是一種心理暗示,這幅金絲玉帛更是把這方面的作用發揮到極致。讓人看了就不自覺產生莫名感覺,有一種皈依膜拜的心理。從某種程度來說,一幅絲帛能夠達到這樣的效果,自然是十分難得的珍寶。

反正對於這些大老闆說,信仰很大程度上就是尋常心靈慰藉而已。只是覺得生意場上的勾心鬥角,社會競爭激烈壓力很大,心靈十分疲憊,所以才想在百忙之中獲得片刻的寧靜。並不是說,他們已經厭倦了俗世的生活,不然的話早看破紅塵出家當和尚了。

所以說這些人的信仰,事實上是帶著功利目的的。或者說中國人對於神佛的信仰,本身就充滿了功利的色彩。你保佑我了,那我自然是誠心供奉,哪天覺得你不保佑我,那麼立即翻臉大罵也是常有的事情。

大部分人是偽信徒,真正信仰宗教的人,估計很少很少。

反正這些大老闆是偽信徒無疑,他們的信仰自然也比較功利。要麼是希望佛陀庇護自己生意興隆、身體健康、多子多也,要麼是尋求心靈的解脫,達到暫時避世的目的。

宗教信仰的本質,就是逃避現實嘛。

不過不同的教派,幫人逃避現實的手段也比較繁多。最常見的自然是誦經、**,舉行儀式什麼的,不然就是畫符、吃齋、練拳。反正宗派那麼多,“神通”更是不少,總有一個適合自己。所以只要方法管用,再不入流的小門派,也不愁沒有信徒的供養。

然而,現在這些人卻發現,金絲玉帛的效用好像非常強大。他們凝神注視絲帛上的佛陀片刻工夫,就感覺到心裡的煩惱、憂愁逐漸的平息了。

神通神通,或許就是心神通達的意思。顯然金絲玉帛就具備了這樣的“神通”,也難怪這些大老闆表現得那樣激動熱切。畢竟他們也有見廟燒香、逢寺拜佛的習慣。這些年來走南闖北,也拜過不少大師真人,可以稱得上是身經百戰,久經考驗。

一般的“神通”,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明顯作用了。就是這個原因,他們才明白金絲玉帛的可貴。如果哪天心情糟糕,煩躁不安,也不需要大師真人開導,只需要跪坐在金絲玉帛的旁邊,認真仔細的參佛,再誦讀一兩段經文,估計心境就自然平和了。

這就是有信仰和沒信仰之間的差距,王觀打量金絲玉帛的時候,注意和感嘆的是東西的工藝水平,但是半山和尚和這些大老闆,卻是從信仰修行的角度出發,得到的結論自然不同。所以東西在王觀手中,完全就是暴殄天物,而擱在半山和尚這裡,那才叫相得益彰。

事實就是這樣,在察覺金絲玉帛“神通”的一瞬間,一些大老闆就決定了,不管半山和尚的水平怎麼樣,他們都打算成為半山寺的忠實顧客,或者說虔誠的信徒。

不過再虔誠的信仰,也改變不了大老闆們生意人精明的本色,一些人心中覺得擁有兩件佛門至寶的半山寺,想不興旺發達都難。

一時之間,許多人開始明白唐氏集團為什麼敢接手山寺腳下的專案了,甚至有個別人已經在考慮,要不要盤下附近的地坐等升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