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一些大老闆心中盤算之時,半山和尚微笑道:“貧僧準備在法堂開壇**,如果諸位施主有意,不妨過去聆聽。”

這些大老闆一聽,怎麼可能拒絕,紛紛點頭答應下來。隨之他們一邊戀戀不捨地回頭觀望金絲玉帛,一邊隨著半山和尚出了方丈室。

“來日方長,以後再來……”

帶著這樣的想法,眾人慢慢的來到了法堂。

法堂位於大雄寶殿之後,是高僧演說佛法的地方。據說佛陀在世之時,為了給眾生演說佛法,特意建立了法堂,專門用以傳播佛教。

一般的寺院,已經很少設立法堂了,主要是在大雄寶殿誦讀經書或舉行佛教儀式。但是誰叫當初建造寺院的大老闆錢多呢,不僅修建了法堂,另外還有照堂、經堂和講堂。

其實這四堂的功能已經重合了,根本沒有必要建那麼多,不過那個大老闆當時肯定是覺得錢多燒手了,才把四堂全部建全。當然也真別說,四堂整齊相對,建築又十分美觀,確實充滿了大寺院的氣派。

另外寺院建築本身又是用古磚瓦構造而成,如果不是清楚這個寺院才開山立寺,恐怕大家肯定以為這是傳承了好幾百年的清幽古寺,所以底蘊非同一般。

來到寺院參觀的客人大概有好幾百,聽說主持方丈半山和尚準備開壇**之後,一些感興趣的人也紛紛趕了過來。

此時此刻,寬敞法堂坐了不少人,看起來有些稀疏,不過肯定超過百人了。另外還有一些身穿不同顏色款式僧袍的和尚。那是京城寺院的同行們。

儘管是競爭對手,又是不同的派別,但是人家的發請柬了,看在同屬佛門的面子上,又不好不來。所以除非真是抽不開身,不然收到請柬的寺院,都意思意思的派人過來了。

前來的和尚身份有高有低,但是來到之後才發現這個寺院並不是想象中的小廟,而是十分寬廣的大寺院。而且由於六代祖師的關係,在當地也不算是沒有根基。有根基、有實力,特別是看到宣德寶爐之後,卻是讓不少和尚面面相覷,心中大叫狼來了。

不管這些人的想法。反正半山和尚來到法堂中央的法座之上,感覺人也來齊了,乾脆利落的開始**,講的是律宗經典四分律。

說起來,這應該是半山和尚第一次開壇**,或者說是第一次坐在法堂之上,面對這麼多信徒**。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情況,多少有幾分緊張。不過半山和尚卻十分沉穩,聲音抑揚頓挫,經義深入淺出。讓不少人紛紛點頭,好像聽明白了。

之所以說好像,主要是大家對於律宗的經義還是有幾分陌生。當然也不可否認,就算再熟悉的經典。由不同的和尚講說,也有會不同的解釋。

就好比儒家的經典著作一樣。歷朝歷代都有大儒註釋,每人都夾帶了自己的私貨。除了官方的指定教材,其他註釋的經典,肯定有異同的狀況。

各家的佛經也差不多,所以聽過別的高僧**的人,倒也不覺得奇怪。反正聽到明白的地方就露出笑容,不明白的地方也不要緊,直接忽略過去就是了。如果真有興趣,回頭去找寺裡的法師打聽一下,自然就一清二楚了。

**繼續,不管真懂假懂,不少人卻彷彿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而且又不是論法大會,那些同行也沒有置疑的意思。再說了,就算想要置疑,首先要明白律宗的經義,可惜那些和尚估計沒人有這個本事。說句不好聽的,可能連自家宗門經典都沒完全弄明白,更加不用說涉獵別宗的經義了。

所以半山和尚的**波瀾不驚,大概過了半個小時,就結束了一個篇章。隨即耐心的解答了一些熱心信徒的疑問,然後就邀請大家去參加即將舉行的法會。

確切的說,今天的重頭戲,就是這個法會了。

法會也有**會,小法會之分。一個寺院有沒有水平,底蘊到底怎麼樣,能夠在法會上體現出來。盛大的水陸法會,一般的寺院就算知道其中的步驟,但是沒有足夠的僧人配合,肯定也玩不轉。說白了,一個法會好不好,能不能體現出那種壯觀的感覺,關鍵是配合。

人再多也沒用,不然隨便撒錢招來幾百個群眾演員就行了。可是事實上,這一招在小法會上使用還行,根本不能用在盛大的法會上。

畢竟盛大的法會,參加的人數就越多,其中的排程問題,需要經驗豐富的法師來引導,這樣才可以猶如行雲流水一樣順暢。法會順暢了,一切井然有序,場面自然是十分壯觀。

就好比是現在,在十幾個老僧人的指引下,幾百個人有條不紊的進行一個個儀式,期望能夠得到佛陀的庇護。

說實在話,參加法會的人,未必就是信徒。但是佛門講究普度眾生,肯定不介意你是不是信徒。至於不是信徒的人,又帶著寧可信其有的心理,興致勃勃的參加法會。

此時,大雄寶殿之中,二十多個僧人左右分成幾排,按照一定的韻律在誦經,另外還有一些僧人拿著銅磐、鬥鼓、鐃鈸、手鈴等等法器配合,再加上四周懸掛纏繞的布幕,使得寶殿十分的莊重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