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這話一點也不誇張,這個獅球壺的做工本來就十分精緻,再配上這讓人看著就感覺十分舒服的銘文,完全可以用盡善盡美來形容了。

仔細觀賞片刻,王觀就回頭笑道:“這是大師你的作品吧?”

“沒錯。”裴洪泉輕輕點頭,謙虛笑道:“不過這是仿古壺,仿我祖師江案卿的獅球壺。可惜只有七八分相似度,與祖師相比差遠了。”

“大師過謙了……”

或許裴洪泉說的是真話,不過王觀肯定不會直截了當的點頭,相反還要稱讚幾句。況且人家的東西真的不錯,手藝也十分精湛,是一把不可多得的好壺。

記下來了,這是第二選擇……

王觀點了點頭之後,又繼續觀看其他紫砂壺,裴洪泉也沒有覺得不耐煩,因為王觀在觀賞的時候,也會予以評點。對於紫砂壺好在什麼地方,工藝是什麼樣的狀況,都能說得頭頭是道,讓裴港泉大生知音之感。

收藏東西的樂趣,不僅是為了東西的價值,更不是為了獨自觀賞把玩,最重要的是與別人交流的時候,看見別人那種驚羨和感嘆,心裡肯定充滿了成就感和滿足感。

裴洪泉也差不多,覺得王觀才是真正的行家。不像某些人,滿身的銅臭氣息,進來之後只問壺的真偽,以及是不是大師的作品,能值多少錢,根本不懂欣賞壺藝的內涵。

正是有了這樣的念頭,對於王觀逐個觀賞紫砂壺的舉動,裴洪泉不僅不以為意,甚至還熱心的詳細闡述,著實讓旁邊的刑秋羨慕嫉妒恨啊。他倒是有心想插話,問題在於他對紫砂壺藝瞭解不多,害怕丟人現眼,乾脆保持沉默算了。

“咦,這是什麼?”

許久之後,王觀走馬觀花似的,也把房間中的紫砂壺看了一遍。就在這時,他突然發現在角落的架子之上,擺放了一件“與眾不同”的東西。

之所以說與眾不同,主要是那件東西不是紫砂壺,而是一個杯狀的器物。最重要的是,與旁邊或光鮮亮麗或氣韻深長的紫砂壺相比,這件東西的賣相差多了。

好像烏泥似的顏色,表面看起來十分粗糙,一點光澤也沒有。顯得死氣沉沉的,完全沒有任何鮮活感。值得一提的是,杯高約有六七厘米,口徑卻將近十厘米。如果不是有把柄可以確定這是杯,不然可以直接當成碗了。

不過,更讓王觀感到奇怪的是,這樣賣相不佳的東西,怎麼堂而皇之出現在裴洪泉的收藏品之中呢?要知道從房間的大部分收藏品來看,裴洪泉顯然是信奉非精品不收藏的準則,怎麼突然破例了?

王觀可不會懷疑是裴洪泉無意中放錯東西了,因為就算東西擱在角落位置,但是與旁邊的紫砂壺相比,這東西太突兀了,就好像萬綠叢中一點紅,非常的明顯。不然的話,王觀也不可能一眼就發現了東西的存在。

與此同時,看到這件東西時候,裴洪泉也微不可察的眉頭一皺,隨後微笑解釋道:“這是家祖的傳下來的東西,可能是項聖思的桃杯。”

“嗯?”

王觀一聽,馬上就收斂心神,認真的觀察起來。

項聖思這人也不簡單,那是明末清初的紫砂壺大師,有人認為他的技術能夠與供春、時大彬等人比肩。不過十分可惜,傳說他是修道人,不是專業的制壺陶工,所以作品十分稀少。唯一的傳世之作,就是一個桃形杯,堪稱紫砂神品。

仔細打量,王觀發現眼前這件東西確實是個桃杯,杯身就好像是一隻豐碩肥大的桃子被連枝切開,杯口宛如一個桃形。造型是不錯,然而賣相太差了,容易讓人忽略了其中的工藝。不過話又說回來,物件的色澤本來就是工藝的一部分。

比如間房間收藏的紫砂器具,有方形、圓形、方圓形、瓜稜形、蛋殼形等等,反正只有你想不到,沒有紫砂壺大師做不出的形狀。

至於色澤更是變化多樣,經過高溫燒成後呈現各種各樣的奇麗色彩,有硃砂紅、棗紅、紫銅、海棠紅、鐵灰鉛、葵黃、墨綠、青蘭等等。

紫砂壺雖然不上釉,但是勝似上釉,色澤變化奇詭,豐富多彩。其中又以紫而不奼,紅而不嫣,綠而不嫩,黃而不嬌,灰而不暗,黑而不墨為上佳。

總而言之就是一句話,造型與色澤是相輔相成的,可是眼前這個桃杯根本談不上色澤,而且暗淡無光,讓人根本沒有觀賞把玩的欲/望……(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