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發展至今,實用性和觀賞性已經缺一不可。

一把質量上乖的紫砂壺,不僅能夠保持茶湯茶色,而且用茶沖泡久了,不放茶葉直接泡水進壺,清水也能夠品嚐到茶香。另外紫砂壺用久了,經常撫摸就會形成一層包漿,一層類似珠玉光澤的包漿,自然極具觀賞性。

仔細想一想,一邊品著沁人心脾的清香茶水,一邊觀賞珠圓玉潤類似的紫砂壺,那該是一件多麼讓人神往的事情。這才是生活,也是情趣。但是說一句直白的話,紫砂壺從古至今,都不是普通百姓能用得起的玩意。富貴土的別稱,其實也說明了一切。

在古代,紫砂泥提煉不易,產量自然十分稀少。至於現代,就算是產量大了,但是真正用好泥料做出來的精品壺,卻不是普通百姓能消費得起的,所以說還是有錢人的玩物。

有錢人的玩物,質量和品相能差嗎?應該說品相不好的東西,有錢人會賣嗎?所以說造型什麼的不是關鍵,關鍵還是品相好不好。

所以看見這個桃杯的時候,王觀第一反應就是皺眉,接著聽說這是項聖思的作品,仔細打量之後又繼續皺眉。

又看了兩眼,王觀忍不住說道:“裴大師,項聖思的桃杯,應該不是這樣子吧,連銘款都沒有,而且工藝又差。真品在南京博物館,儘管我沒有看過,但是也見過仿品,模樣比這個杯子強多了。另外我也知道那個項聖思桃杯。與裴石民大師有些源源,你不可能不清楚它的底細吧。”

這是民國時期的事情了,有一個收藏家偶然得到了一個項聖思桃杯,不過杯底稍微有些殘損。當時裴石民是赫赫有名的修復古物專家,收藏家自然請找他幫忙修理。

裴石民研究之後,乾脆在杯底配了一個託。杯與託相互映襯,珠聯璧合,被金石家潘稚亮譽為陶史二美。建國以後,那個收藏家把那個桃杯捐贈給了國家。一直珍藏在南京博物館之中,屬於鎮館之寶。

到了六十年代,南京博物館請了一位紫砂壺大師仿製這個桃杯。大師到底是大師,不僅成功仿製了桃杯,而且不是盲目的仿作追求形似。而是完美再造,有自己的神韻。

桃杯仿製成功以後,有一隻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另外一隻則是在去年春拍出現,立即引起了轟動,被京城一個大藏家收入囊中。王觀所說的見過仿品,就是在指這個作品了。

作為裴石民大師的孫子。裴洪泉自然知道這事,甚至去過南京博物館觀賞過真品桃杯。相比真品的色呈赭紅,泥質溫潤細膩,眼前這隻桃杯簡直就是渣。

所以聽到王觀的懷疑。裴洪泉也有幾分不好意思:“疑是而已,不過我覺得應該是仿作,畢竟當時項聖思的名氣很大,有陶工仿造他的作品也不稀奇。”

“是嗎。”

王觀若有所思。然後笑道:“不知道當年裴大師是怎麼評價的?”

王觀口中的裴大師,自然是指裴石民。裴洪泉也聽得出來。想了想之後,他表情略微有些古怪道:“家祖說這東西可能是真品,或許……或許……”

“或許什麼?”王觀好奇追問起來。

“或許有什麼玄機。”

說話之間,裴洪泉搖頭笑道:“不過我認真玩賞過一段時間,卻沒有什麼發現。”

王觀一聽,頓時眼睛發亮,連忙問道:“可以上手觀賞嗎?”

“可以。”裴洪泉笑道:“說實在話,幾乎每個聽我這樣說的人,都是你現在這樣的反應。不過十分可惜,自始至終,誰也沒有看出什麼端倪來。”

“那我看看……”王觀笑了笑,立即小心翼翼把桃杯拿了起來。一上手他就發現,桃杯的胎質果然十分粗糙。

不過也正是這種粗糙,王觀也隱約明白,為什麼裴洪泉為留著這個桃杯了。畢竟就算這桃杯不是項聖思的作品,估計也是明末清初的東西。

要知道不同時期的泥料有著不同的泥質,而不同的泥質呈色肌理都是不盡相同的。明代時期紫砂壺使用的泥料內含顆粒狀粗砂,給人的感覺是粗糙的,這是當時的煉泥陶洗技術相對落後的原因。

到了清代泥料澄煉工藝總體有所提高,出現了紫砂細泥。尤其是清代中期之後,製作出來的紫砂器具胎骨堅緻,色澤溫潤,品相手感更好。至於現代更不用多說了,有現代機械的幫助,泥質也更加細緻,品相愈加的完美。

所以說從桃杯粗糙的手感,就可以知道杯子年代應該比較久遠,怎麼說也是古物,輕易之間自然不會丟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