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飛白感嘆道:“或許地宮修好之後,這裡曾經擺滿了刀兵盔甲,可是在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退位,這個地宮自然沒有存在的必要了。不僅被遺棄,或者背後靠山的塌陷不是自然災害,而是人為的泥石流。”

神龍政變是指武則天晚年內心空虛,逐漸變得昏庸荒淫,而且非常寵信張易之、張昌宗兩個面首。這兩人仗著武則天的恩寵,專權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連武則天的子侄們都爭相的討好張氏兄弟,甚至到了奴顏婢膝的地步。

當時中宗李顯被廢,他的兒女私下討論二張專政,不料卻被人洩露出去。張氏兄弟趁機在武則天耳邊進饞,直接讓李顯逼死了兒女。由此也可以看得出來,在權柄面前,什麼兒女親情,血緣關係,都是很靠不住的。就好像一層窗戶紙,一捅就破。

與此同時,也就是這件事件,讓李氏宗室人人自危,終於聯合起來發動政變。在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生病,張氏兄弟侍奉左右,外人不得入內。

意識到這是個機會,李顯等人果斷髮動蓄謀已久的兵變。聯合朝廷大臣,以及宮廷守衛,直接率兵殺到宮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一舉斬殺張氏兄弟,然後迫使武則天退位。

關於這段政變的記載,在史書上著墨不多,沒有玄武門之變那樣詳細。不過與玄武門之變一樣,神龍政變也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藉口張氏兄弟要謀反,然後是朝中大臣主動率軍平叛,再迎皇太子李顯監國,重新擁立他復位。

整個過程,卻是以春秋筆法,一筆帶過。甚至包括參與這件驚心動魄大事的大臣傳記,也只是提到他們誅殺張氏兄弟的功勞,參與了誅殺奸臣的謀劃活動,或者乾脆說他們有誅賊擁立之功,至於具體的過程,卻是隻字不提。

但是大家應該清楚,唐代的宮廷鬥爭從太宗李世民開始,就樹立了一個壞榜樣。李世民的幾個兒子就不多說了,為了爭奪皇位,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蜀王李恪等等,一幫皇子競爭十分慘烈,最終卻是兩敗俱傷,便宜了高宗李治。

不過李治性格比較軟糯,這才有了武則天上位。另外武則天的手段,也是像極了李世民,對於不冒犯她的人,她就是英明君主,但是對於反抗她的人,卻是心狠手辣,習慣殺一儆百。那麼作為她的子女,李顯、李旦、太平公主之類的宗親,肯定也是耳濡目染,近墨者黑。

神龍政變結束之後,李顯重新登基復位,但是才過三年而已,他就駕崩了。

對於李顯的駕崩,有人說是被毒殺,也有人說是自然死亡。反正不管怎麼說,在他去世之後沒過多久,睿宗李旦的兒子李隆基就聯合太平公主,再次發動了政變,又經歷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權力紛爭,最終是李隆基笑到了最後,成為了赫赫有名的唐玄宗。

一場場鬥爭,一個個政變,肯定十分錯綜複雜,雲籠霧繞。其中的真相是什麼,肯定已經掩埋在歷史長河之中。後人再怎麼研究,也只能觸及到大概的輪廓,不可能真的梳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來。

然而,大家也可以想象,古代的宮廷鬥爭、政變、兵變,無一不是以血淋淋開始,再在血淋淋中結束。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沒有任何溫情脈脈、血脈親情可言。

打量著空蕩蕩的地宮,眾人也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依稀之間似乎看到了一幕幕刀光劍影,一場場勾心鬥角,以及隱藏在昏暗環境中的謀劃……

“好了,別瞎猜了。”

沉默片刻之後,王觀覺得不能再陰謀論下去了,這樣不利於社會和諧,更顯得大家的心理陰暗。做人應該積極向上,時時刻刻充滿正能量才行。

想到這裡,王觀笑道:“地宮就是這個情況,參觀完了就出去吧。畢竟待久了,也覺得有幾分氣悶。”

“走了走了。”

俞飛白也贊同道:“還以為能夠欣賞到美輪美奐的珍寶呢,誰知道諾大的地宮居然連一座大墓都不如,人家好歹出土了明光鎧,藍釉唐三彩馬這樣的寶物……”

“什麼明光鎧?”

文教授聽力不差,留意到俞飛白的嘀咕,連忙追問起來。

“就是唐代的明光鎧呀。”

俞飛白解釋起來:“我們剛才不是說了麼,遇到另外一夥盜墓賊了,他們在那座大墓中挖出了許多東西……”

文教授仔細聆聽,眼睛愈加明亮,到了最後立刻憂心忡忡道:“這樣珍貴的文物,怎麼能夠隨便安放在警察局。不行,這事我必須去管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