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黃庭經,換鵝帖(第2/2頁)
章節報錯
說起來張老這神態語氣,真有幾分愛之深,恨之切的模樣。一邊說話的時候,一邊狠狠朝幾個道士瞪去,似乎這些人就是摧毀了一個書法大師的兇手。
這些人也是心虛低頭,尷尬的笑了,不敢直視張老的目光。看到這個情形,王觀更加好奇起來,忍不住問道:“張老,他專門臨摹哪篇字帖啊?”
適時,一個道士搶在張老之前,笑容滿面道:“王居士有興趣,不妨親自過去看看。”
“這樣呀,也行。”王觀稍微沉吟,就點頭答應下來。知道這個道士在給自己設套,但是主動權在自己,他也不擔心中招。
“既然這樣,那就走吧。”
其實大家也吃得差不多了,現在有這個藉口,正好順理成章的結束了晚餐,然後在幾個道士的引領下,慢慢來到了一個房間之中。
在這裡,王觀看到了那個名為道真的人,他大概四十多歲的樣子,高高瘦瘦,嘴辰下巴留了三綹青須。再加上寬敞的道袍,很有高人的風範。
“張老,您來了。”
看到張老來到,道真十分高興,連忙熱情相迎。
走進房間之後,王觀好奇打量起來,只見這裡十分寬敞,大概有四五十平方。不過佈置卻十分簡單樸素,除了角落的一張竹床以外,就是一個寬長的書桌。以及幾張椅子而已。
在書桌之上,卻是整齊有序的擺放了許多文房器具。其中一個小巧架子上,一排下來就有大大小小各種型號的毛筆二十多支。
王觀仔細打量。發現這些毛筆都是使用過的,並不是單純的擺設而已。另外就是在書桌底下,卻是堆砌了一疊疊宣紙。疊放宣紙的高度,幾乎與書桌齊平。而且其中大半都有墨跡斑痕,顯然是道真書寫練字的結果。
“道真。吃過晚飯了吧?”
適時,一個年長的道士微笑道:“這位居士是我們龍虎山的貴客,對於書法比較感興趣,你要是有空的話,就幫忙寫一篇字帖送給他。”
“行。”
道真一怔,又或者已經習慣了。又立即點頭答應,然後十分麻利取了一卷宣紙鋪開,再用紙鎮壓平。然後淨手研墨。
在他準備寫字的時候,張老也有幾分感嘆:“專也有專的好處,至少滾瓜爛熟了,也不需要怎麼調整心態就可以直接進入狀態。不像某些書法大師,心靜不下來。就根本沒有什麼狀態可言。”
“當然,人家書法大師進入狀態。靈光閃現的時候,就意味著一幅傳世佳作誕生。可是道真再怎麼靈光閃現,作品還是不可能擺脫前人的侷限框架。所以說,弊大於利啊。”
張老嘆息不已,或者這類的話聽得太多了,不僅是幾個道士無動於衷,就連道真本人也是置若罔聞,專心致志的磨墨。
不久之後,墨磨好了,道真開始提筆準備寫字。
“認真一些,拿出真本事來。”
一個道士微聲提醒,卻是讓道真若有所思,隨即輕輕點頭,屏氣凝神,表情嚴肅認真。右手執筆醮墨,左手輕輕撩拿衣袖,然後筆走龍蛇,在潔白的宣紙上書寫起來。
“上有黃庭下有關元……”
王觀看了一眼,頓時驚訝道:“原來是黃庭經啊,我還以為是道德經呢。”
“不對……”
一瞬間,王觀收斂了輕視之心,表情一肅:“這是換鵝帖。”
黃庭經、換鵝帖,不同的稱呼,卻代表不同的含意。對道家經典比較瞭解的人,肯定知道黃庭經是一部修道養生之書。
然而換鵝帖卻是書法史上一篇名帖,傳說是出自書聖王羲之的手筆。原本為黃素絹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真跡已經失傳了,現在只有拓本流傳。
關於這個換鵝帖,也有一段傳奇故事。眾所周知,王羲之非常愛鵝。山陰有一位道士,想得到王羲之的書法。知道他愛鵝的癖好,所以特地準備了一群又肥又大的白鵝,然後在王羲之經常路過的地方放養。
王羲之果然上當了,向道士求購白鵝,道士卻表示不要錢,只求他抄寫一部經文。王羲之欣然答應,寫了半天經文之後,高興地籠鵝而歸。也因為這段趣事,後世有人將王羲之所書黃庭經稱為換鵝帖。
然而王觀卻是知道,關於換鵝帖的真偽,歷史上也是存在爭論的。畢竟王羲之寫經換鵝的典故,原文載於南朝《論書表》,文中敘說王羲之所書為《道》、《德》之經,後來不知道什麼緣故,就變成了黃庭經。
但是不管怎麼說,黃庭經換鵝帖在流傳的過程中,如智永、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趙孟頫等書法名家,他們都從中得到啟示。
所以真偽之爭,並不影響換鵝帖的價值……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