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清明上河圖(第2/2頁)
章節報錯
嚴格來說,這些清河上河圖也不仿仿品,只不過大家習慣性的以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為範本,把其他版本稱為仿品罷了。
“不是明本,也不是清本。”
與此同時,張老笑道:“我這可是元本。”
“不是吧。”
王觀驚歎起來:“這可是稀罕的好東西啊。”
一般人可能覺得,元代是蒙古族統治中原,文化肯定不昌盛。而且眾所周知,蒙古貴族對於中原文化不太熱衷,並沒有徹底接受漢人文化,那麼由於這個原因,元代肯定不會很重視文化教育,所以這個時期的作品一定不會很好。
然而與這個猜測恰恰相反,儘管只有百年不到的時候,元代的字畫精品卻是層出不窮。尤其是在現代,元四家的精品名作在拍賣會上的成交價格動輒破億,價值遠高於南宋的作品,只有北宋名家可以抗衡。
究其原因,可能是物極必返吧。
元代貴族不重視漢人文化,大部分文人士子也沒有得到啟用。在政治上不得作為,那麼只有寄情於詩詞字畫上了。所以在這個時期,在這種大環境下,趙孟頫、黃公望等等名家就好像是雨後春筍一樣冒了出來。
然後到了元末明初,經過了一番動亂,卻是出現了斷層的情況。況且明代重用讀書人,大家有了出路,研究四書五經都來不及了,哪有心思繪畫。所以在明代初期,很少有讓人耳熟能詳,如雷貫耳的大名家出現。
直到明代中期,經濟十分繁榮,大家開始有精神文化的追求。有這樣的土壤條件,自然湧出來吳門四家、徐渭、董其昌之類的大名家。
總而言之,時代的背景,決定了文化的基礎。就好比現在,社會富足了,確實也催生了一大批“大師”、“名家”。問題在於,這些“大師”、“名家”,還沒有經受歷史的考驗,至少要過五十年,才能夠斷定誰是貨真價實的名家大師,誰是鼓吹出來的水貨。
張老這畫,明顯是經受得住歷史考驗,能從元代流傳到現代,不僅僅是機緣巧合,更重要的是這畫肯定不錯,不然也沒人會細心保管收藏。
“儘管是元代版本,實際上畫的卻是南宋的景物。”
此時,張老微笑道:“這是江南淪陷以後,在蒙古貴族的高壓統治下,某個文人鬱郁不得志,又不敢明著反抗,只好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緬懷昔日生活了。”
“嗯。”
王觀仔細打量起來,十分認同張老的判斷。
如果描繪的是元代,那麼肯定有蒙古貴族出現,但是縱觀全畫,作品的畫風明顯是南宋的風格,尤其是城市的佈局,以及市井人物的穿著,特別是騎馬坐轎的權貴人家,都是典型的漢人造型。
然而圖畫的筆款位置,卻出現元代的年號,那麼充分說明張老的推測沒錯。圖畫的作者應該是前朝遺臣,身在曹營心在漢。另外就是圖畫的筆法十分細膩,人物表情更是惟妙惟肖,千姿百態,各不相同。
這樣的風格筆法,一看就知道繪圖的人丹青造詣不凡。
“可惜啊,只有年款,卻沒有署名。”王觀搖頭嘆道:“佚名作品,有些影響它的價格。”
注意,只是影響價格,而不是影響價值。
要知道作者名氣的大小,只是決定作品的價格而已,並不能夠決定價值。真正決定作品價值的卻是作品本身的質量,如果作品質量欠佳,那麼就是唐伯虎的畫作,價值也不算很高。相反要是作品的質量上乘,就算沒有署名,一樣有人願意花大價錢蒐羅珍藏。
拍賣會上經常有一些宮廷圖畫上拍,儘管沒有署名,但是照樣拍出過億的天價來。由此可見,作品的質量才是關鍵。
“緬懷前朝的東西,誰敢留名啊?”
適時,張老笑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但凡是異族統治下的王朝,往往是文字獄最興盛的時刻。除非作者不要命了,才會在這畫上留下自己的名號。”
“也是。”王觀深以為然,現代的敏感資訊,最多是稽核或遮蔽而已,古代的話,那就是直接抄家滅族的。
“我的東西已經選好了,你呢?”與此同時,張老笑問道:“光看董其昌的仿品而已,或者說你就打算要這件仿品?”
“怎麼可能。”王觀毫不猶豫搖頭否決:“您老是有目標了,直接拿就行了。我現在需要貨比三家,速度也快不起來啊。”
“這倒也是。”張老微微點頭,然後笑道:“既然如此,要不要我給你指條明路。”
“不要……”
出乎意料,王觀居然拒絕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