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清明上河圖(第1/2頁)
章節報錯
“我瞎猜的。”
這個時候,王觀輕笑道:“如果真是董其昌的真跡,怎麼可能和這一堆小名家的作品積壓在一口箱中。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類似董其昌真跡這樣珍貴的東西,要麼是單獨存放起來,要麼是與其他珍貴物品擺放在一起才算合理。”
這話聽起來有些道理,不過卻不能讓張老滿意:“你這是在詭辯。說正經的,這畫有什麼問題,讓你覺得是贗品?”
“非常明顯。”
王觀聳肩道:“近代畫壇大師李可染曾經說過,八大和董其昌用墨極清,就好像是月亮一樣,這是他一輩子都難以達到的境界。這話或許有幾分自謙的成分,但是也說明了董其昌繪畫的特點,用墨偏向於清新淡雅。”
“然而,這畫的筆墨卻比較濃重,一看就知道是仿品。或者說是清末民初的仿品,我覺得是民國年間的仿品可能性較大。主要是這紙質比較細膩,不像是傳統手工作坊製作出來的紙張,反而像是用機械生產的。”
王觀評點起來,十分肯定道:“只要抓住這兩點,那麼其他也不用細看了,完全可以斷定這是仿品。”
“好,很好。”
適時,張老讚許道:“不錯,果然是大有長進。”
“和您老相比,還差得很遠。”
王觀謙虛一笑,也好奇問道:“張老,您手裡的是什麼作品?”
“我的?”
張老把手一揚,立時得意笑道:“好東西啊,託你的福。總算是拿到手了。”
“那就別賣關子呀,快說說看,這到底是哪個名家的作品?”王觀也有幾分見獵心喜,畢竟能讓張老看上眼的,絕對不是普通的東西。
然而,張老卻搖頭笑道:“不算是名家作品,只能說是名作珍品。”
“怎麼說?”王觀自然更加好奇了。
“你自己看。”
說話之間,張老把手中的卷軸遞了過去,王觀也不客氣,直接拿了起來。然後把平直的箱櫃為桌面,小心翼翼將卷軸攤開觀賞。
“清明上河圖?”
乍看之下,王觀微微一驚。
要知道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清明上河圖的名聲,或者比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還要響亮。究其原因,應該是清明上河圖的成畫時間更早,而且名字更容易讓人牢記吧。
不管怎麼說,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堪稱是古代表現社會生活最為豐富和廣闊、意蘊最為深厚、感染力最強的風俗畫長卷。
畫中隱藏著對現實社會中一些隱患的憂慮,將船與橋的矛盾和橋上文武官員的矛盾交織為全卷的視覺中心,透過表現船橋險情等諸多場景,深刻揭示出當時的社會痼疾,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最為濃重的一筆。
當然,王觀一直覺得。張擇端畫風寫實,只是把看到的畫出來而已。至於什麼憂患意識,或許人家張擇端從來沒有這樣想過。純粹是後人的馬後炮。
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現代的某些人總是喜歡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分析古人的詩詞文章著作。也不想想,你連作者本人都沒有見過,憑什麼認為自己的分析就是人家所想?
人心隔肚皮啊。更何況又隔了幾百上千年,代溝更寬廣了。反正在王觀看來。古人的許多思想,都是被後人曲解了。最有名的例子肯定是論語,兩千多年來,不知道有多少人斷章取義,把自己的思想強加到孔夫子身上,讓他老人家背了許多黑鍋。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也差不多,或許後人能夠在畫中分析出許多隱患,但是未必就是張擇端繪畫時的想法,一切都是後人根據已經發生的事實來臆斷罷了。
另外就是,由於真跡就藏在故宮,那麼眼前這畫肯定是仿作無疑了。
“張老。”
打量了兩眼,王觀好奇道:“這你是明本,還是清本?”
在這裡有必要提一下,其實“清明上河”那是一個繪畫的題材。只不過由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太有名了,以至於一提起“清明上河”,大家就理所當然地認為是張擇端的名畫。然而這卻是以偏概全的片面思想,不能作為標準。
實際上以“清明上河”為題材的圖畫,其實也可以稱為清明上河圖。
不過在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長卷問世之後,特別是明清以來,畫界代代不乏追隨者。以“清明上河”為題材的長卷,留存至今的宋元明清本可達數百本之多,分藏於公私之家,遍佈在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