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賣的自然也有買的,包袱齋這個行當就應運而生。

所謂的包袱齋,就是手裡拿著個小鼓走街串巷。一邊敲著小鼓一邊叫著收各種物件。

最早的鏟地皮,就是包袱齋。

包袱齋的營收物件主要是那些不願意不方便拋頭露面的福晉和女眷。都是八旗弟子,祖輩上怎麼也出了幾個有出息的先人,家裡的老物件多少也有那麼一些。

這些女人們雖然知道自家祖上傳下來的東西有價值但卻不知道值多少,包袱齋們也靠著吃差價討點不至餓死的生活。

後來老天都生意競爭太大,整個天都城幾天都收不到老物件了,有的包袱齋思想轉變得快將目光投向了天都城周邊的鎮集山區。

這就是鏟地皮最早的由來。

那些年交通條件差,出一趟天都走一遭山區來去就得好些日子。風餐露宿跋山涉水,還要遭受各路軍閥盤剝,更要提防山匪劫財,其中辛苦自不言述。

不過那時候的鏟地皮相當於包袱齋已經有了質的轉變。

越是偏遠地區鎮集,鏟地皮的利潤越是暴利。

改開以後,隨著文物熱的興起,隱匿了三十多年的鏟地皮們再度甦醒。

新時代的鏟地皮們從天南殺到海北,又從天涯海角再到整個南海。整個神州大地在這幾十年時間裡被犁了一遍又一遍。

現在還在鏟地皮的,基本都是古玩行的最底層或是剛剛入行的新手。

當年那些第一批鏟地皮的大佬們已經把地皮剷出了本大洲!

其中,就有現在大夥耳熟能詳被半神話的幾位大咖。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規矩,其中古玩行的規矩又是最多最為講究。

即便是鏟地皮,也有同樣的規矩。

當幾撥人一起鏟地皮的時候,幾方會按照行裡規矩在進屋之前做一個規定。諸如傢俱的漏歸哪方,瓷器漏歸誰,老字畫漏又歸誰……

這樣做的好處顯而易見。既避免了幾方人馬紮堆哄搶,又能殺主人家的價格,利益也做到最大化。

不過看對方的架勢,是要撕破臉的節奏。

就在對方領頭猶豫之際,冷不丁的,一個打扮花枝招展的年輕女孩輕步款款走了上前。

年輕女孩不過十七八歲,正是清純年華之際。穿著體恤短褲的她大片雪白瞬間就讓年輕黃毛看直了眼。

“柳總哥哥。妹兒要坐下午的火車回雙喜,你讓我們先買東西嘛。好不?”

血氣方剛的黃毛哪經得起嫵媚少女的撒嬌,立刻重重點頭:“去。你們先。”

“老子爺爺的東西老子做主。你們先選。”

聽到黃毛這話,對方同夥如奉綸音就往土房子裡衝。

對方領頭人衝著金鐸微微一笑,做出個對不起的手勢快步進屋。

三個人目標明確,有的直直衝進存中草藥的庫房,專門照著名貴藥材搶。有的在醫館裡東瞅西瞧,看見什麼老物件立刻上前握在手中不放。

稱藥的秤桿、藥碾、鍘刀、藥刀、藥勺、藥盒,藥箱還有印章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