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淵,大清早便來尋我,是寫書遇到什麼問題了?”

陶大郎現身。

平日他和孟川除了討論話本小說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多餘的交集。

“我已經把你想要的誌異雜文寫好了。”

孟川淡淡說了句。

“哦?”

陶大郎正親自給他倒茶,突然驚訝道:“寫好了?這麼快?”

言語間,熱水溢位杯子,連忙回神,這時已有小廝拿起一塊抹布走過來。

他揮了揮手,示意無恙,不耐煩道:“你們也曾見過孟郎君,怎麼連杯茶都不給人家倒?平時教給你們的待客之道呢?”

“東家,是我們疏忽了。”

“下不為例!”

...

見到這一幕,孟川笑了笑,以前也沒見你這般招待我啊!

頓了頓,直言道:“好了,我不渴,還是說正事吧。”

一樁小事,若非陶謙提及,他根本就不會注意。

“好,說正事,子淵,你真將稿子寫好了?以往讓你寫篇稿子,可至少都得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這次怎麼這麼快?”

陶謙不由懷疑起稿子的質量。

“你被關進牢裡的這段時間,我曾外出取材,結識了一位老儒生,聽他說了不少的奇聞異事,令我茅塞頓開,所以寫書自然就快些了。”

孟川先是將‘煞鬼篇’的稿子遞給對方,至於‘聶小倩’,則不用這麼急。

凡事要留一手,好坐地起價。

陶謙可是個奸商。

他接過稿子,認真審查。

只是看了第一句話,便由衷的點頭稱讚道:“子淵,看來你確實改變不少,終於嘗試著寫通俗話本了。”

此前,他讓孟川寫的稿子,都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故事情節也不行,可現在寫成了通俗話本,一些細節以及故事的邏輯性,都能得到良好的展開。

不至於讓平凡老百姓看不下去了。

“稱不上改變,只是寫書這事,總得要經歷成長才行。”

在孟川眼裡看來,前身的寫作手法,極為幼稚,明明寫書多年了,可是一些新手常見的問題,他還是犯個不停。

比如,為了襯托出自己的文采,通篇採用文言文的寫作方式,還濫用詞語堆砌,讓人根本看不下去。

小說,最重要的是故事情節。

當然,這也是他寫了多年網文,才悟出的一個粗淺道理。

若用文言文寫作,也不是不可以,但最起碼,得將故事寫出來,人家祖師爺蒲松齡寫的就是文言文,就很有故事感,邏輯也不差,所以《聊齋志異》這部作品,得以大火,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