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放下手中的掃帚,隨意從書架上拿了本書,翻了幾頁,緩緩開口:“老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看來孟大人是下了苦功夫了。”

孟川道:“有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方能不惑。萬卷書我也就讀了千本,至於那萬里路...實不相瞞,我走得最遠的路,就是從兗州府到江南了。”

他沒有意識到,其實自己兩世為人的經驗,已經算是行了萬里路了。

老人家點了點頭,說道:“所謂不惑,就是明理。一百本書,有一百種道理,就像是千萬條河流,最終都會流向大海。只要明白了道理的本質,這基礎,也就算是打好了。”

本質...

孟川在心中喃喃一聲。

他覺得眼前這位鬍子花白,還有些弓腰的老人家說的有道理。

不過,究竟何謂本質?

老人家拿起掃帚,一邊掃地一邊說道:“就像是這地面的灰塵,你若是一日不掃,地面上的髒東西就會積厚一層,你若是日日來掃,它便就沒了灰塵。”

孟川若有所思。

知道地面容易髒,所以才每日都來打掃。

知道這件事情是這樣的,那就是這樣的。

很多人說這樣的,自己覺得不是這樣的,那它應該會是這樣嗎?

如果這件事情造成的影響是好的,那就應該是這樣。

換句話說,就是知道這件事情是正確的,所以才要去做。

知行合一?

大道至簡?

人的外在行為,取決於內心對事物的看法。

當做一件事情的時候,能夠清晰的認識到,這件事情究竟是好的還是壞的。

比如,一個人,父母生病了,沒錢看病,自己的孩子又不爭氣,很敗家,妻子又與自己不合,無奈之下,為了緩解家庭壓力,他選擇走上了貪汙的道路。

他在內心中知道,這件事情是錯誤的。

可是他不能不這樣做。

這就是隻做到了知,沒有做到行。

再比如。

皇子之間的奪嫡之爭。

太子暴虐,在他當上了皇帝以後,肯定要掃除曾經跟自己作對的那些人。

所以那些人,暗地裡聚集起來,要行謀反之事。

因為他們心裡清楚,不這樣做,自己就會死,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就會遭受莫大劫難。

那麼這件事情是正確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