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川認真想了想,正色道:“陛下讓我出京之前,曾經給了我一道聖旨,這聖旨身具國運,可以敕封天下陰神,只不過極耗心神,我打算,讓參與此戰中,那些戰死的英靈們,充作各地陰神,逐漸將嶺南道的陰間秩序穩定下來。”

聞聲。

張博文詫異道:“陛下不僅將太祖皇帝戴過的玉扳指給你了,還給了你聖旨?這...陛下對你,還真是恩寵至極啊。”

他羨慕不來。

畢竟,他沒法跟孟川比。

人家可是學宮弟子,又是李劍仙的嫡傳弟子。

雖然現在李劍仙白日飛昇而去,終此一生,都不可能返回人間。

可是不管怎麼說,威名還在。

更何況,人家的背後還有學宮和諸葛靜遠。

他暗自猜想,要是自己也有這背景,也敢在皇城硬剛國師啊!

只是,他沒有考慮到。

孟川獲得那些背景的時候,究竟遇到過多少艱難險境。

甚至有時還要面臨著九死一生的局面。

即使有了那些背景,他成長為今時今日的程度,也極少依賴那所謂的背景。

如不自強,即使依靠背景橫行世間,也會被人看不起。

“張大人,只是敕封陰神一事,難以操之過急。這幾日,就勞煩您寫一份名單出來,最好將他們何時戰死,戰死於何地說出來。

對了,還有一事,向朝廷請功的奏摺,我已經上奏了,此戰的第一功臣,當屬張大人。”

孟川將他寫為第一功臣,也是他的政治智慧之一。

嶺南道出現兵戈之亂,皇帝為了安撫民心,肯定要降罪的。

但是降罪於誰,都不如降罪張博文來的好。

降罪之後,嶺南道紛亂局勢,總要有人處理才行。

新任潮州刺史蘇瞻履歷太新,沒有這個資格。

孟川又肩負著行走天下的重任。

若是從朝廷派出官吏空降過去,又無法在短時間內熟悉嶺南道的種種情況。

屆時,皇帝思來想去,肯定還是覺著唯有張博文才能擔此重任。

但是,既然已經將他降罪了,那麼想要重新啟用,必須另外找些功勞。

而孟川的那張請功奏摺裡所記載的文字,就是最好的功勞。

張博文為官數十載,可謂老謀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