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八章:天統祖訓出爐

天統五年,在滅亡了秦國之後,鄧昇為了鄧國的傳承與穩定,特地與皇太子鄧灝制定了一份有關於皇位、爵位的繼承製度以及對鄧國爵位的襲封和食邑也做了規定,並且定為祖訓,供奉在太廟,後世子孫不得更改。

次日朝會上,皇太子鄧灝代表鄧昇,向滿朝文武宣讀了祖訓,眾臣反應不一,能夠進入景陽殿朝會的大臣,大多都是有爵位在身的,鄧昇這份祖訓一出,對他們來說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規定了他們的食邑,同時對於食邑所產生的財產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時,繼承人制度一出,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家中子嗣為爭奪爵位繼承權和家產所產生的爭鬥。

而弊端就是爵位的襲封都是有規定的,而且到了幾代人之後,還會不斷地降爵,到最後,他們的子孫如果沒有太過出色的人才的話,總會淪為普通人,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因此而沒落,不過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鄧昇決定了的事情,他們很難改變。

不過他們也不是很著急,因為能夠進入景陽殿朝會的大臣,最低的都是侯爵的,這就是開國功臣的好處,雖然他們廣義上來說,並不算是鄧國的開國功臣,但是在鄧國最弱小的時候,他們就堅定的站在鄧昇旁邊,一路伴隨著鄧國走向強盛,理論上也算是從龍之功了,所以他們比後來人更加容易獲得爵位,而他們的爵位,最起碼都得兩代人之後才會降爵,而且兩代人之後,侯爵變成伯爵,又能傳承一代人,再變成子爵,又能再傳承一代人,總得來說,就算後代子孫不成器,他們這個侯爵也能保證六代人的富貴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因此他們也並不是很牴觸。

侯爵都不牴觸,那些公爵和郡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國公,就算後世子孫沒出息,也能保證十幾代人之後才會淪為平民,說實話,鄧國的江山能不能傳承十幾代還是一個問題呢,而且現在鄧國還沒有完成天下一統,說不定能夠還能再立功勳,將爵位往上提一提呢,每提升一個爵位,最起碼都能保證兩三代人的富貴了。

而群臣中要說誰最難受,就當數當朝尚書令胡惟庸和工部尚書劉健了,因為鄧昇這一份祖訓一出,幾乎斷絕了齊王鄧尊繼承大統的路了。

祖訓規定,嫡長子是正統,只要活到繼位的那天,不作死,皇位就跑不了,而且就算嫡長子早逝,只要有兒子在,那其他皇子也沒有機會。

鄧灝當了十幾年的太子,深受鄧昇信任、朝野擁戴,位置可以說十分穩固,只要沉得住氣,這個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就算鄧灝死在鄧昇之前,但是鄧灝還有好幾個兒子呢,可以說,只要鄧灝這一脈不做出會導致一房人都完犢子的騷操作,這個皇位基本就是他們的了。

如果說鄧尊還有沒有機會能夠繼承皇位的話,恐怕就只能是起兵了,但是鄧昇在的時候,鄧尊不敢,也沒有機會,就算日後鄧昇駕崩了,鄧灝繼位,以鄧灝的威望和能力,說實在的,胡惟庸不覺得鄧尊能夠打得嬴鄧灝,而且現在鄧尊壓根就沒有半點兵權,怎麼打?

難受啊,胡惟庸一黨與太子鄧灝不和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了,雖然胡惟庸不一定能夠在尚書令的位置上熬到鄧灝登基,但是到了胡惟庸這個位置和歲數,他更多的就是考慮家族的傳承與發展了,如果鄧灝登基之後,打壓他們胡家,那就完犢子了,雖然說鄧灝不一定會這樣做,但是胡惟庸不敢賭啊,所以當發現了鄧尊這個嫡次子之後,胡惟庸便打定主意,輔助鄧尊奪嫡,撈一個從龍之功,說不定以後還能撈到一個勳王的爵位呢。

胡惟庸已經是郡公了,而且進了凌霄閣,只要不出意外,等到滅亡趙國,一統天下之後,胡惟庸這個爵位怎麼也能提到國公的,但是勳王他就沒有資格了,但是如果他一手將鄧尊扶上皇位的話,那勳王還是有希望的。

但是鄧昇祖訓一出,直接斷了胡惟庸的念想,而比胡惟庸更加難受的人就是劉健了,胡惟庸怎麼說都是功勳老臣,而且還是進了凌霄閣的,鄧灝日後可能會念及胡惟庸往日的功勳,網開一面,但是自己劉健就不一樣了,他是胡惟庸一黨的中堅骨幹,可以想象,一旦胡惟庸退下來,原本屬於胡惟庸的勢力,就會順理成章的被劉健接管了,一旦鄧灝登基,第一個對付的恐怕就是劉健了。

而且劉健比胡惟庸年輕好幾歲,他還有念想,那就是等到胡惟庸退下來,自己能夠接替胡惟庸尚書令的位置呢,畢竟一個尚書和一個尚書令還有有著很大的差距的,劉健現在的爵位是侯爵,日後撐死了也就能夠提到君爵,但是如果能夠入主尚書令,那劉健最起碼都能撈到一個縣公,就算是郡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現在祖訓一出,基本斷了他的念想了。

高坐皇座的鄧昇可不管這些大臣是怎麼想的,而且他也不需要太過理會,不過鄧昇想了想,祖訓還是有些需要補充的。

於是說道:“這份祖訓,是朕為了大鄧的千秋基業制定的,後世子孫不得更改,另外,朕還想在祖訓之中加上一條。”

聞言,眾人皆看向鄧昇,都規範成這樣了,怎麼還要加啊?

鄧昇迎著眾人不解的目光,說道:“人活一世,不過匆匆數十載,無論是帝王還是將相都不能免俗,總會有那麼一天的,日後,除親王、郡王外,勳爵辭世後,按照生前爵位,追封一等,以表其功,以示恩寵!”

“臣等叩謝陛下深恩!”聞言,眾臣紛紛伏地拜謝道。

死後追封一等,也就是說,勳王死後,可追封為郡王、國公死後可追封為勳王、郡公死後可追封為國公,後面如此類推,雖然這個做法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實際作用,但是對於身後之名卻好看了許多,畢竟墓碑上,勳王怎麼也比國公好聽吧,他們自幼學文習武、輔助君王,為的不就是造福天下、名垂青史嗎?

“太子,散朝之後,將這一條寫入祖訓之中。”鄧昇對鄧灝說道。

“喏!父皇,這追封是往後之人還是我大鄧已故的功勳也可追封?”鄧灝問道,鄧國的功勳文武可不只是在世之人的,還有好一部分已經離世了,那這些人是否還要進行追封呢?

“追封,雖然他們等不到今日,但是朝廷也不能忘卻和抹殺他們的功績,既然是辭世後追封,自然也少不了他們。”鄧昇想了想說道。

鄧昇登基三十幾年了,這麼多年來,死去的功勳也不少,不過大多都是子爵、伯爵之類的,侯爵以上的也有幾個,蔡封、李天虎、黃標、鄧邕、蘇弘、程昱,不過鄧邕在鄧昇登基之後,就被追封為郡王了,已經到頂了,沒有繼續追封的餘地了,而李天虎、黃標、蘇弘三人在死了之後,其實就已經追封了,唯一沒有的就只有程昱了,程昱生前是蜀國公,那麼現在就得追封勳王了。

“已故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荊國公、蜀國公都曾是我大鄧之功勳重臣,大鄧有今日,他們功不可沒,然而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蜀國公辭世之時,我大鄧爵位尚未完善,雖然有所追封,但是此等爵位,不足以表彰其功勳,因此,均需再行追封,以表其功!”雖然蔡封、李天虎、黃標、蘇弘在死後已經得到了追封,但是鄧昇表示,這個爵位不足以表彰他們的功勳,還需要繼續追封。

“陛下聖明!”眾臣讚道,雖然鄧昇所做的,也只不過是給死去之人一個表彰而已,但是這就說明,鄧昇從未忘記這些功勳老臣。

“父皇,如果需要對已故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荊國公、蜀國公進行追封,那就需要追封其為勳王,王號該如何選擇呢?”鄧灝問道。

勳王這個爵位雖然定下了好些年了,但是鄧國從未有人得到過這個爵位,所以對於勳王的王號怎麼選擇,一時之間還真是沒有頭緒。

鄧昇想了想,也是比較苦惱啊,如果是親王和郡王的王號,還好選擇,但是勳王就比較難了,以國為號的是親王,以地方為號的是郡王。

再三思量之後,鄧昇決定採用一些寓意比較好的字眼作為王號,於是說道:“勳王非親王、郡王,無需糾結太多,選擇一些寓意較好的字眼為王號便可以了,已故蔡國公蔡封追封禮王、定國公黃標追封定王、榮國公李天虎追封信王、荊國公蘇弘追封永王、蜀國公程昱追封陽王,禮部挑選一個良道吉日,為諸王重修陵墓,以表其功!”

“喏!”禮部尚書陳群應道。

宣告了祖訓以及為已故功勳進行了追封之後,朝會上又談論了一些瑣事,便散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