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訓(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訓
天統五年,七月,在伐秦大軍班師回朝之際,中書令崔浩、門下令張賓向皇帝鄧昇呈上了辭呈,鄧昇挽留無果後,只能同意,並且火速提拔吏部尚書寇準為門下令、刑部尚書范仲淹為中書令、吏部侍郎荀彧為吏部尚書。
崔浩、張賓的離開,象徵著鄧國一個時代的落幕,自鄧昇登基,幾十年來,朝野內外都早就習慣了崔浩、張賓、蔣琬、蘇弘這四大巨頭的領導,而如今蘇弘離世、崔浩、張賓、蔣琬相繼離開朝堂,自那一刻起,曾經主宰鄧國政壇的四大派系也正式落幕。
天統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陽宮,今日鄧昇屏退左右,獨自召見了太子鄧灝。
隨著年紀的增長,鄧昇越發的覺得鄧國的各種制度還存在不少的缺陷,這些缺陷在鄧昇活著的時候或許沒什麼,但是一旦鄧昇走了,那這些問題隨時都可能直接要了鄧國的命。
有些敏感的問題,鄧昇並不是太過方便與朝臣商議,而整個鄧國,有資格與鄧昇談論這些問題的,就只有鄧灝這個未來的皇帝了。
而鄧昇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那就是皇位繼承製和爵位繼承製,特別是皇位繼承製,這個直接關係著整個鄧國的傳承。
華夏的皇位繼承製,一般都是採用周朝的宗法制,立嫡以長,也就是嫡長子繼承製,但是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宗法制正式崩解,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的繼承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不過後來漢朝建立之後,華夏曆朝歷代便都基本沿用周朝的宗法制,但是其中的爭鬥卻從來沒有少過,鄧昇分析了其原因,那就是對於皇位繼承的順序沒有明確的規定。
縱觀歷朝歷代,皇后大多無子嗣,所以當無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其他兒子其實繼承皇位的機會都是等同的,就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了,當然,如果敢起兵奪位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金、元、清等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皇位的傳承方面並沒有什麼明確的規定,這也導致為什麼但凡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每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伴隨著各種的陰謀詭計和腥風血雨。
其中首推就是元朝了,元朝歷代皇帝裡面,除了元成宗、元仁宗、元英宗這幾個皇帝的繼位比較順利之外,其他皇帝登基之前,都是要先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贏了,你就是皇帝。
與元朝喜歡真刀真槍的幹一架相比,清朝更傾向於各種的陰謀詭計和手段,或許這也和清朝的皇子普遍沒有兵權有關吧,不然大機率也會打得很精彩。
清朝也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制度的,很多時候都是根據皇帝自己拍板決定的,清朝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一場博弈,康熙也曾希望確定嫡長子繼承製的,只可惜沒能如願,就算是後來雍正確立了秘密立儲之後,也不曾消停,相比之下,嘉慶絕對是幸運的,雖然也是秘密立儲,但是誰都知道他是下一任皇帝,沒辦法,誰讓他爹乾隆太能活了,把大部分的兒子都熬死了,就只剩下幾個,剩下的兒子裡面,年紀最大、能力較好的就是嘉慶了。
相比之下,鄧昇比較喜歡的明朝的繼承製度,雖然明朝也曾出現靖難之役的奪位之爭,但是為什麼明朝這麼多藩王,就只有明成祖朱棣敢起兵呢?除了自身實力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掛了,明太祖朱元璋剩下的兒子裡面,他最大了,在這個時候,他就是長子,所以在朱標一脈完犢子之後,他就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畢竟在那個時候,朱棣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並不是最強大的,比他實力強的,還是有的,但是就只有他敢起兵。
而明朝除了這一次靖難之役之外,剩下的皇位傳承還是比較順利的,雖然朱棣不太喜歡明仁宗朱高熾,但是礙於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也不得不傳位給朱高熾,因為只要朱棣還認朱元璋這個爹,就得聽皇明祖訓的。
之後的皇帝裡面,唯一有波瀾的就只有明穆宗和明光宗了,嘉靖皇帝的兒子裡面,就只有兩個兒子活到了成人,雖然有過爭鬥,但是最後還是年紀最長的明穆宗繼位了,明光宗也是如此,明神宗想立三子福王,為此還和朝臣剛了幾十年,但是最後還是得傳位給明光宗這個長子。
當然,這個制度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嫡長子是一個昏庸無能之人,就會坑害整個國家,但是人啊,又哪裡考慮到那麼多呢,如果嫡長子沒有其他兒子能力強,就傳位給其他兒子,那萬一皇帝的兒子都是廢物,難不成還要從宗室裡面選一個賢明的人嗎?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而鄧昇就是要仿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建立一個屬於鄧國的宗法制度,雖然鄧昇不敢保證自己的每一代子孫都是明主,但是這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王朝的平穩過渡,儘可能的減少流血事件。
而鄧國的建立者並不是周朝遺留下來的貴族,對於宗法制並不是特別的瞭解,因此雖然鄧國立國快三百年了,但是其實並沒有一個標準的繼承製度的。
皇位的繼承人一般都是以三種形式產生,一個是能力出眾,得到君王認可的,一個是得到君王的寵愛,第三個就是自身勢力龐大,迫使君王承認。
比如當初的鄧昇,就是贏下了自己的一眾兄弟,才得到了王位的,而正因為如此,鄧國每一次王位的更替都是伴隨著各種的陰謀詭計和腥風血雨的。
也是因為鄧國沒有明確的繼承製度,胡惟庸一黨才敢去接觸鄧尊,因為鄧國的宗法並沒有明確的規定,儲君和皇位非鄧灝不可的,同樣是皇子,鄧灝有的先天條件,鄧尊同樣也有,如果鄧尊鐵了心要跟鄧灝爭的話,雖然處於劣勢,但是也並非不可能的。
而鄧昇也是從胡惟庸的舉動,才察覺到自己長久以來所忽略的問題,也就是說,鄧昇所有的兒子,哪怕不是嫡子,其實都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這就很容易引起皇族的內鬥,甚至出現流血,當然,以鄧昇的威望,只要鄧昇不點頭,鄧尊他們是不敢有任何舉動的,而且鄧灝當了十幾年的太子,羽翼豐滿,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撼動的。
不過鄧灝幾兄弟不會出現問題,難保以後得皇位傳承不會出現問題的,鄧昇要考慮的是長遠。
第二個就是爵位的繼承製,鄧國的爵位,在鄧昇登基之前,只有君、侯、伯三等,後來鄧昇登基之後,又增添了公、子、,一共五等,稱皇帝之後,增添了親王、郡王、勳王,公爵又細分為國公、郡公、縣公,一共十等,而根據各人的功勞,授予爵位,不過爵位封賞下去了,但是卻沒有明確爵位繼承和世襲的制度。
圍繞著兩個問題,鄧昇和鄧灝父子倆斟酌了一夜,最終定下了大概的方案。
首先是繼承製,傳承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也就是有子立子,無子傳弟。
而繼承人的選擇上,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準則,而出了定下了大方向之後,鄧昇和鄧灝又按照繼承人身份定下了繼承人的順序。
繼承人首選嫡長子,如嫡長子早逝,且存有子嗣,則從嫡長子子嗣中選擇,根據嫡庶長幼排序。
嫡長子早逝且無子嗣,則立嫡次子,再則就是嫡次子子嗣輩,如此類推。
如無嫡子、嫡孫,則立庶長子,其餘子嗣,根據長幼排序,庶子早逝則順位到下一個庶子。
也就是說,嫡子一房中,都是先子後孫,一房絕後,則順位到下一個嫡子,而庶子中,則是該子早逝,則順位到下一個庶子,不會立庶孫的。
而按照現在鄧國的情況,鄧灝作為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接下來就是嫡長孫鄧桓、而後就是嫡次孫鄧松,然後才到鄧灝的幾個庶子。
倘若鄧灝一脈都沒能等到繼承皇位那天,那皇位就落到鄧尊這個嫡次子頭上,然後就是鄧尊嫡子、庶子,如果正房一脈都沒能等到繼承皇位那一天,那麼皇位就落到鄧瀚這個庶長子頭上了,不過鄧瀚一日沒登基,他的兒子們都沒有繼承權,排在鄧瀚後面的是庶次子鄧裕。
而何時確立儲君位置,鄧昇也是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嫡子年滿十歲,且無身體缺陷的情況下,便可確定繼承人之位,正宮四十而無嫡子的情況下,則冊立庶長子。
兄終弟及規定,皇帝無嗣則立嫡弟、嫡侄,無嫡弟、嫡侄則傳位庶弟,順位繼承等同父死子繼。
確定了皇位繼承的制度和順序之後,鄧昇又對爵位的繼承與世襲定下了規矩。
鄧國爵位共分十等,其中親王、郡王非皇室不可封,勳王非安邦定國、開疆拓土之功不可封,其餘的爵位視各人功績授予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