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臣明白!”鄧瀚清楚,這是鄧昇給他的制約,不過鄧瀚並不是太過在意的,兵馬入不了隴關也沒什麼,他是鎮守西涼的,又不是鎮守關中,入隴關幹嘛呢?至於不能干涉西涼道政務,鄧瀚表示那都不是事,自己本來就對政務不感興趣的。

“明白就好,很晚了,明日還要早朝,你早些回去歇息吧,在宛城逗留幾日,與你母妃好好道別之後,便早點啟程去姑臧吧。”鄧昇說道。

“喏!兒臣告退!”說罷,鄧瀚便離開了乾陽宮。

次日,景陽殿朝會上,鄧昇對伐秦諸將大肆封賞,不過大多都是提升軍銜和品級,對於爵位,鄧昇只是加封了慕容恪,慕容恪在鄧昇稱皇帝的時候,被加封為九江郡公,入凌霄閣,但是現在慕容恪已經是大將軍都督府車騎大將軍了,是鄧國新的軍方三巨頭之一,與之同為三巨頭之一的薛仁貴是英國公、李嗣業是唐國公,而慕容恪只是一個郡公,怎麼看都不太合適,加上這一次伐秦,慕容恪功勞頗大,於是鄧昇加封慕容恪為梁國公。

而至於其他人,都只是提升軍銜與品級而已,最多就是加重金銀財帛的賞賜,至於爵位,一個都沒有,一來是因為距離上一次大封群臣才過去五年,在大肆封賞,太快了,二來,如果真的論功行賞,鄧國一大票人有資格晉升公爵的,現在還有一個趙國沒有滅呢,倘若現在就晉升公爵,那日後滅趙之後,又該封賞什麼呢?難不成個個都是勳王嗎?這當然是不可能的,雖然鄧昇設有勳王的爵位,用以鄧昇功勳卓著的大臣,但是鄧昇也不想濫封,給後世子孫開一個不好的頭,所以就算有人有資格晉升勳王,鄧昇也會限制數量的,絕不會多。

朝會結束之後,鄧昇的御案上出現了兩份摺子,讓鄧昇十分的頭疼,這是崔浩和張賓的辭呈。

崔浩和張賓都是鄧昇最早召喚出來的人物,都是鄧王昇元年召喚的,至今已經三十五年了,當初召喚出來的時候,崔浩和張賓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而今轉眼間都已經年過花甲了,當真是歲月不饒人啊。

崔浩、張賓、蔣琬、蘇弘、程昱,這五個都是鄧昇最為倚重和信任的大臣,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程昱、蘇弘早已故去,蔣琬幾年前致仕,後來因為胡惟庸太過驕縱,鄧昇重新將蔣琬請出來,如今的蔣琬已經是年近古稀了。

拿著兩人的辭呈,鄧昇久久不能言語,說實話,他捨不得啊,自鄧昇登基以來,滿朝文武中,文臣以崔浩、張賓、蔣琬、蘇弘、程昱為首,武將以岳飛、常遇春、楊延昭為首,而現在這些人故去的故去,退隱的退隱,似乎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過去,想到這裡,鄧昇也不禁的感嘆起自己了,鄧昇登基的時候,只有十六歲,而今三十五年過去了,如今的鄧昇已經是年過半百之人。

“來人,傳中書令崔浩、門下令張賓覲見!”鄧昇說道。

很快,便有人前去傳召崔浩和張賓,不一會,二人便來到了乾陽宮,顫顫驚驚的向鄧昇行禮道:“臣拜見陛下!”

看著二人老態龍鍾的面容,鄧昇不禁心裡感嘆,他們真的已經老了,在這個時代,能夠活到五十都已經算是高壽了,而像崔浩、張賓二人,一生錦衣玉食的,壽命比普通人要長點,但是多年的積勞,也讓兩人的身體不堪重負了。

“崔卿、張卿請起!”鄧昇說道。

“謝陛下!”二人應道。

二人起身之後,鄧昇拿起二人的辭呈,說道:“你們的辭呈,朕看到了,就不能在等等嗎?如今秦國已滅,關中平定,不消數年功夫,我大鄧雄獅定能兵進晉陽,一統天下,朕還想著與二位卿家一同登臨泰山之巔呢。”

二人聞言,笑了笑,年紀較大的張賓說道:“陛下,臣等二人已經六十好幾的人了,按理說,早幾年我們就應該退下來了,只不過心中仍有執念,放不下,故而耽擱了幾年,現在大鄧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如今的大鄧人才濟濟,已經不再需要我們了,再不退下來,就惹人嫌了,還望陛下成全。”

“是啊,陛下。”崔浩也說道:“近年來,朕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說白了,臣也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如果還留在朝中,每日面對繁重的政務,恐怕臣真的看不到大鄧一統天下的那一日了,與其勉強貪戀權位,倒不如急流勇退,日後家中含飴弄孫,也別有一番滋味啊。”

崔浩和張賓都已經把話說到這個份上了,鄧昇便知道他們心意已決,不過鄧昇還想挽留一二,說道:“既然二位卿家不願留在中書省和門下省,不如前往東宮,與蔣卿一道教導太子如何?”

蔣琬在退下來之後,又被鄧昇請出來,入職東宮,任太子太傅,所以鄧昇便想,既然崔浩和張賓不願意留在中書省和門下省,那不如和蔣琬一樣,去東宮任職,東宮除了太子太傅之外,還有太子太師和太子太保,以崔浩和張賓的能力,擔任這兩個職位綽綽有餘的。

不過崔浩和張賓可不是這麼想的,只見崔浩笑著說道:“陛下,蔣兄為何回到東宮,臣等也是知曉的,如今東宮人才濟濟,太子也早已成才,臣等就算去了東宮,也教不了太子什麼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舉呢?”

“唉……”聞言,鄧昇便知道二人去意已決,無法再挽留了,於是嘆了一口氣,說道:“既然二位卿家不願意繼續留在朝中,那朕也不敢勉強,只不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實在太過重要了,二位卿家驟然離去,朕也不知道何人能夠勝任啊。”

“陛下,朝中人才濟濟,能夠勝任之人良多,又何必苦惱呢?如果陛下實在沒有人選,臣倒是可以推薦一二,刑部尚書范仲淹、吏部尚書寇準乃是朝中老臣,無論資歷還是能力都是上上之選,有他們二人入主中書省和門下省,也能進一步遏制住胡惟庸的囂張氣焰。”張賓說道。

張賓和崔浩很清楚,這幾年,鄧昇最大的心病就是胡惟庸了,為了打壓胡惟庸的囂張氣焰,鄧昇甚至不惜將致仕在家的蔣琬請出來,而寇準和范仲淹是朝中為數不多能夠與胡惟庸掰手腕的人,其實很早以前,滿朝文武都很清楚,一旦崔浩和張賓退下來之後,接替他們的人就是范仲淹和寇準了。

鄧昇點了點頭,說道:“關於中書省和門下省的人選,朕還需考量一二,二位卿家,今日便留在宮中,與朕好好的說說話,往後這樣的機會恐怕不多了。”

“喏!”崔浩、張賓應道。

當日,鄧昇、崔浩、張賓二人便在御花園飲宴,三人暢談往事,將鄧國這幾十年的程序一一回顧,最後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

次日,鄧昇下詔同意了崔浩、張賓的辭呈,同時任命刑部尚書范仲淹為中書令、吏部尚書寇準為門下令,同時吏部侍郎荀彧接替寇準,任吏部尚書,至於刑部尚書,則另做他選。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