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兒臣自然知道,但是都城選址關乎大鄧千秋大業,如今天下未定,一旦我大鄧平定天下,人心思安之時,再想遷都就不是那麼容易了,雖千萬人,吾亦往矣。”鄧灝隨即跪倒在地,眼神堅定的說道。

鄧昇看著鄧灝如此堅定的態度,滿意的點了點頭,說道:“好一句雖千萬人,吾亦往矣,好了,你起來吧,桂祥,你先出去,朕有話要與太子說。”

“喏!”桂祥現在也被嚇懵了,他沒想到鄧灝今日居然是為了遷都而來的,鄧國定都宛城已經快三百年了,三百年來從來沒有一個人提出過遷都的,所以桂祥感到很震驚,現在鄧昇讓他出去,連忙應了一聲,便離開了。

桂祥離開之後,鄧昇親自扶起鄧灝,說道:“起來吧,遷都一事,其實朕很早以前就曾有過考慮的了。”

“父皇早就考慮過了?”鄧灝很驚訝,他沒想到鄧昇居然早就想過遷都的事情了,而且鄧昇從來沒有在他面前透露過半點。

鄧昇點了點頭,說道:“朕自登基那一天起,心中就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統寰宇,考慮的自然就是全天下了,而宛城雖好,但是卻不足以承載天下之重擔,一旦大鄧一統天下,遷都是勢在必行的了,只不過這其中牽涉的利益太多了,朕不能輕易提出,不過你也說得對,如果此時不提遷都,待到天下大定,人心思安之際,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父皇英明!”鄧灝很高興,因為鄧昇能夠說出這麼一番話,那就代表鄧昇其實已經是支援自己的想法了。

“不必恭維朕,說說吧,你今日既然敢在朕的面前提出遷都,那心中想必已經有想法了,今日這裡只有你我父子二人,朕是今日的大鄧之主,而你是未來的大鄧之主,你我父子二人肩負著大鄧未來幾十年的重擔,你有什麼想法都可以與朕說的。”鄧昇說道。

“喏!”鄧灝說道:“其實兒臣來之前就曾請教過韓國公,與韓國公仔細分析了天下諸郡的優劣,覺得倘若我大鄧真的要遷都,滎陽、洛陽、濮陽最為理想!”

“哦?為何不考慮長安、晉陽、薊城這些地方呢?另外,朕覺得丹陽郡的秣陵也挺不錯的,秣陵北臨長江,商業貿易非常發達,朕也曾派人前去勘察過。”鄧昇若有所思的問道,鄧灝的想法和他有些相同,也有些不同,鄧昇一開始考慮得遷都之地就是洛陽、長安、薊城這幾個地方,而去秣陵純粹也是後世人思想作祟。

鄧昇來自後世,對於華夏曆史上歷代王朝的都城之選都仔細分析過,華夏曆史上幾個大一統王朝和無數政權的都城選址都各不相同,但是總的來說,最為人所青睞的就是洛陽、長安、薊城、濮陽、秣陵這幾個地方,當然,薊城、濮陽、秣陵都只是現在的名字,在後世他們他們也有著各自不相同的名字。

薊城,也就是後世的北京,在後世華夏曆史上,一直都是中原王朝在北邊的重鎮,金朝、元朝、明朝、清朝這幾個華夏正統王朝都以此為都城,另外還有幾個割據政權都曾在此建都,就連草原王朝遼朝也曾將此地作為南京。

濮陽,也就是後世的開封,又稱汴梁,是後世華夏曆史上五代十國期間,梁、晉、漢、周和北宋的都城。

秣陵,也就是後世的南京,又稱建鄴、建康、金陵、應天、江寧等,三國東吳、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五代十國之南唐,明朝先後在此建都,不過除了明朝之外,在此地建都的大多都是割據政權而已。

鄧灝說道:“父皇,其實長安也曾在兒臣的考慮之中的,但是關中歷來為秦漢經營,我大鄧在此地根基淺薄,而且關中近三十年來,久經戰亂,民生凋零,作為一國都城不甚合適,至於薊城、秣陵,兒臣從未考慮。”

“那你且說說為何不考慮薊城、秣陵?”鄧昇問道。

“父皇,先說秣陵吧,秣陵雖然河運發達,但是長江臨岸城池何其之多,勝過秣陵之地不少,況且秣陵只不過是江東小城,論規模遠不如宛陵、吳城,怎可承擔一國之重擔呢?況且秣陵地處江東,不利於大鄧治理河北、關中,如果遷都秣陵,還不如留在宛城。”鄧灝說道。

鄧昇聞言,頓時明白了,其實這也是鄧昇後世人的思想作祟,秣陵,也就是後世的南京,在這個時代只不過是一座小縣城而已,而且地利位置也不算特別理想,在後世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國都城,都是因為定都的政權大多都是割據江南,而明朝在統一天下之前就已經將應天作為政治中心了,而且朱元璋在統一全國之後也曾動了遷都的心思。

“那晉陽和薊城呢?”鄧昇又問道。

鄧灝說道:“至於晉陽和薊城,都有一個致命的劣勢,那就是遠離荊襄、江東,父皇,雖然我大鄧即將一統天下,但是兒臣認為,在未來許多年裡面,我大鄧的根基還是在荊襄和江東,而我大鄧的賦稅、糧食大多出自這兩地,如果遷都晉陽、薊城,對荊襄、江東甚至於巴蜀的掌控力度會大大減弱的,另外薊城毗鄰北疆,倘若以此為都,實在是太危險了。”

鄧昇對於鄧灝的見解也是十分贊同的,說實話,晉陽和薊城他說出來也只是想看看鄧灝的見解而已,其實鄧昇壓根就沒考慮過。

晉陽就不說了,幾乎沒有任何優勢,至於薊城,也就是後世的北京,定都北京會有什麼影響,看後世的明朝就清楚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雖然很有骨氣,也令人十分佩服,但是明朝的稅收、財政都在江南,在北京定都,明朝對江南的掌控就沒有那麼強了,而且定都北京之後,直面北疆,軍事壓力非常大,以至於明朝不得不將全國大部分精銳都放在邊境,再加上北京周圍從來都不是什麼富饒之地,也加重的國家的負擔。

至於為什麼金朝、元朝、清朝都定都北京,鄧昇個人以為,很大可能就是北京靠近他們的老家,如果中原有變,他們能夠輕易的跑回老家,事實上,元朝就是這樣的,當擋不住明軍的攻勢的時候,直接放棄北京,跑回漠北去了。

所以鄧昇一直考慮的都城首選就只有洛陽和長安,相較於薊城、濮陽、晉陽這幾個地方,長安和洛陽的優勢太大了,關中、河南郡歷來都是富庶之地,而且靠近荊襄這個鄧國基本盤,又能很好的掌控關中、河北,是不是最好不好說,但是對於當前的鄧國來說是最合適的。

“那你覺得,洛陽、濮陽、滎陽那個地方最合適?”鄧昇又問道。

鄧灝回道:“回父皇,兒臣以為洛陽最為合適!”

“洛陽?”鄧昇說道:“洛陽與長安相比,並沒有什麼優勢,而且都是被秦漢多年經營,與長安並沒有兩樣,為什麼你會選擇洛陽呢?”

“父皇,洛陽與長安雖然也被秦漢經營多年,但是不同的是,長安是秦漢都城,根基所在,所以彼此投入的力度大不相同,而且現如今長安一帶,秦人居多,我大鄧即將滅秦,日後秦人必定對我大鄧有所仇視,不是短時間能夠消除的,反觀洛陽就不一樣了,河南郡一帶以漢人居多,儘管在三十年前,我大鄧與漢人之間有所嫌隙,但是幾十年過去了,能夠記得這些仇怨之人也不多了,另外秦國滅漢,屠戮漢人,相較於我大鄧,漢人更為仇視秦人,所以只需要稍加安撫,便可以安枕無憂了。”鄧灝解釋道。

“呵呵!”鄧昇聞言,笑了笑,說道:“很好,灝兒,看來你真的成熟了,看事情也越來越全面了。”

相較於遷都一事,鄧昇今日更高興的是看到了鄧灝的成熟,越來越有一國之君的風範了。

“謝父皇誇獎!”鄧灝聽見鄧昇誇獎他,也是十分高興。

“不過遷都一事事關重大,不是你我父子二人在這裡簡單說說就可以成事,還需要與朝臣商議,另外都城選址也不是你我父子二人能夠一概而定的,也需要從長計議,你且先回去,待朕好生思量過後,便會召叢集臣商議,到時候,你也要來,這件事是你挑起來的,到時候你要儘可能的說服一眾大臣。”鄧昇說道。

“喏!”鄧灝聞言,神情有些苦澀了,這可不是一件好差事啊,不過鄧灝也不畏懼,便應了一聲。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