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雖然是周朝故都,但是現在距離周朝滅亡已經過去了三百年了,洛陽城內的宮城早就已經不復存在,想要重新建造,初具規模也得三五年的時間,這個時間,足以讓鄧國的實力更上一層樓,待到正式遷都之後,鄧國便可以出兵攻打趙國,完成天下一統了。

幾人細細思量,雖然不明白鄧昇為什麼對洛陽情有獨鍾,但是不得不說,在天下諸城裡面,洛陽確實不失為一個好選擇。

“陛下,遷都一事一出,恐怕會引起軒然大波的,到時候如何面對滿朝文武卻是一個大難題啊。”這時,張賓說出來一個不合時宜的問題,但是卻又是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問題。

鄧昇想了想,然後說道:“此時無妨,待到關中戰事結束之後,再放在朝堂上商議,不過在此之前,你等可以讓人傳出一些風聲試探一下各方勢力的態度,另外,可以隱秘的暗示一下,這是太子的意思。”

“陛下,傳出些許風聲倒也無妨,但是如果一旦讓外面的人知道了遷都是太子殿下的意思的話,恐怕對太子殿下不利啊!”聽到鄧昇的話,蔣琬連忙勸說道。

既然決定了遷都,那麼提前傳出一些風聲來試探各方勢力的態度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讓各方勢力的人知道遷都這件事是太子挑頭的,那恐怕對鄧灝十分不利。

鄧昇搖了搖頭,說道:“無妨,正好趁此機會讓朕看看這天下到底有哪些人對太子不滿的。”

鄧昇的這番話雖然看似不鹹不淡,但是在幾位重臣看來猶如晴天霹靂啊,隨著鄧昇年歲漸老,雖然身體還是不錯,但是誰也不知道年過半百的皇帝到底什麼時候就不行了,幾年前鄧昇便將飛鵬衛、泰山衛交到太子手中,而太子又憑藉多年的兄弟之情,折服了晉王鄧瀚和魏王鄧裕,去年,鄧昇又挑選了一大批年輕才俊組建東宮六曹,這種種表現都在告訴天下人,他在為太子鋪路了,而這一次遷都之事傳出,肯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在這個節骨眼上反對遷都甚至對太子鄧灝不滿的,恐怕很難活到鄧灝登基的那一天了。

“喏!”幾人齊聲應道。

待幾人離開之後,鄧昇喃喃道:“過去是朕太過寬容了,如果你們還不知好歹的話,就休怪朕無情了。”

很快,宛城內便有流言說太子提議遷都,而且還愈演愈烈,引起了各方勢力的關注,其中最關心的無疑就是鄧氏宗室了,因為宛城作為鄧國都城,南陽郡又是鄧氏自留地,鄧氏宗室在宛城的勢力非常大,一旦遷都,對他們的影響又是最大的。

宛城城東,長沙郡王府,這是鄧昇四哥長沙郡王鄧綱的府邸,鄧昇稱帝之後,對宗室也是多有封賞,除了自己的幾個兒子封為親王之外,幾個兄弟也封郡王,不過鄧昇稱帝的時候,二哥鄧果已經逝世,但是鄧昇還是追封其為上庸郡王,爵位由其嫡長子鄧涇繼承,四哥鄧綱封為長沙郡王,六弟鄧瞳封為武陵郡王,另外由於鄧綱特殊的身份,鄧綱同時還是鄧國宗正,也就是整個鄧氏的大家長了。

當遷都的訊息傳出之後,上庸郡王鄧涇、武陵郡王鄧瞳、長信侯鄧原、清寧侯鄧闢、長興侯鄧柱等一眾宗室成員便齊聚長沙郡王府。

“四叔,你覺得這遷都是不是真的?”眾人落座之後,鄧涇便著急的問道。

鄧綱搖了搖頭,說道:“這件事是真是假本王還不是很清楚,不過正所謂無風不起浪,既然坊間有如此傳言,恐怕並非空穴來風啊。”

“那恐怕是真的了,聽說這件事還是太子提出來的,真是豈有此理,太子這是置鄧氏利益與不顧啊,他還是鄧氏之人嗎?”一旁的長信侯鄧原吐槽道。

“閉嘴!”聽到鄧原的抱怨,鄧瞳訓斥道:“太子殿下是你們能夠議論的嗎?豈不知禍從口出啊!”

“可是六叔,一旦遷都了,那我們這麼多年經營的產業就要毀於一旦了,況且自太祖皇帝開國以來,我大鄧之都城便在宛城,離開了宛城,這大鄧還是大鄧嗎?我們又怎麼能夠拋棄祖宗基業呢?因此小侄認為一定要阻止此事。”鄧涇說道。

鄧涇此言一出,在座之人頓時議論紛紛,不過核心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無論如何都要阻止遷都。

“好了,都別說了!”鄧綱被這些人吵得不行,便開口制止,然後說道:“關於遷都也只不過是坊間流言而已,陛下和朝廷都還沒有正式宣告,你讓本王怎麼去跟陛下說?都別急,遷都不但關乎我們鄧氏的利益,其他家族的利益都會受到很大的損害的,所以我們不要急著當這個出頭鳥,這個時候,當靜觀其變。”

眾人聞言,都覺得鄧綱說得很有道理,遷都牽涉各方勢力的利益,受到影響的又不止鄧氏宗室,還有其他世家貴族,他們又怎麼會坐視不管呢?

“四叔,你說我們要不要去探一下其他家族還有那些朝堂大臣的口風?”鄧涇又問道,既然不先出頭,但是也不能坐以待斃啊,所以鄧涇便打算去探聽一下其他家族的口風。

鄧綱搖了搖頭,說道:“千萬不要,我們是宗室,註定和其他人不一樣,如果你們去接觸其他家族的人或者那些朝堂大臣,被御史臺知道,少不免會參我們一個與朝臣勾結的罪名的,就算御史臺不管,傳到陛下耳中,陛下會怎麼想?”

“四叔教訓的是!”鄧涇一聽,頓時嚇出了一身冷汗,宗室與朝臣接觸,歷來都不為帝王所能容忍的,如果鄧涇真的這麼去做,那就真的離死不遠了。

“好了,此事便到此為止了,本王還有一事要你們去做的。”鄧綱說道。

“不知何事?”眾人不解的問道。

鄧綱說道:“近年來我們宗室人才缺乏,除了桂陽郡王府、汝南郡王府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人才的出現,而且兩大王府的影響力都是在軍中,近年來,我們宗室在朝中、地方的影響力都越來越弱了,我們需要儘快的扶持一些人出來,不然我大鄧的江山就要被外姓人掌控了。”

“可是四哥,你也說現在宗室裡面可用之人並不多,而且大多都是能力平平,陛下的性格你也是清楚的,如果沒有能力,不管什麼人他都不會用的。”鄧瞳皺著眉頭的說道,這個道理他們都懂,但是奈何宗室沒人才的。

“宛城裡面的人當然不行了,我們要靠外面的人了,已故江夏郡王次子鄧頌、安陽君府的長子鄧備都在外擔任太守,都很多年了,也是時候往上提一提了。”鄧綱說道。

乾元十九年,鄧國滅亡越國之後,置會稽郡、南海郡,但是那個時候,朝堂的大臣都覺得會稽郡、南海郡是窮山惡水,不願意去,後來鄧灝舉薦鄧頌和鄧備,兩人也是得到了鄧昇的認可,任命鄧頌為南海太守、鄧備為會稽太守,這一當就是十四年了。

眾人聞言,皆點頭,他們都險些忘了鄧氏宗室裡面還有這麼兩個太守呢,其實鄧氏宗室還有一個高官的,那就是擔任南陽道刺史的長明侯鄧濟,南陽道自古以來就是鄧氏宗室的自留地,由一開始的南陽太守,到後來額的南陽道刺史,都是由宗室推薦的,就連鄧昇也只是由任命權而已。

“四哥放心,這件事小弟會去運作的,說起來他們兩個人當年還是太子舉薦、陛下欽點的,想來陛下和太子對他們也是有好感的,再說了,為了鄧氏宗室,只要我們不是太過分,陛下一般也不會拒絕的。”鄧瞳說道。

。手機版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