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六章:鄧瀚掛帥(第1/2頁)
章節報錯
第六百三十六章:鄧瀚掛帥
天統五年正月初一,宛城景陽殿中,鄧昇親自主持了新年的第一次大朝會,不過這樣的大朝會,一般都是群臣向皇帝賀年的把戲,如果不是特別緊急的政務,是不會在元旦大朝會上談論的。
鄧國一般的新年休沐有十日,也就是除夕至正月初九,但是因為關中戰事仍在繼續,所以鄧昇下令,今年休沐縮減至五日,也就是各部要在正月初五日恢復辦公。
新年一過,關中的戰火又準備開始重燃了,而且這一次對鄧國來說可是一舉定勝負的絕佳機會,因為北疆發生雪災了。
宛城,乾陽宮,明鏡明首姚廣孝正在向鄧昇彙報情報。
“陛下,據河北明鏡傳回來的訊息,去年年末至今年年初,北疆發生了大規模的雪災,人畜死傷無數,鮮卑、烏桓、匈奴各部各種生活物資十分短缺,因此明鏡以為,開春之後,塞外胡人恐怕會再一次南下,而且這一次南下的規模可能不會小。”姚廣孝說道。
北疆胡人,一直都是趙國的心腹大患,十幾年前,塞外胡人就曾趁著秦趙大戰,趁機三十萬大軍大舉南下,為了抵禦塞外胡人,趙國被迫放棄了秦國的戰事,也放棄了南上黨之地,由趙國軍神趙信統率大軍與胡人大軍作戰,馬城一戰,趙信大破三十萬胡人大軍,殲敵十幾萬,胡人狼狽討回草原,十幾年未曾南下半步,也正是因為這一戰,改變了整個草原的局面。
在馬城之戰前,草原上實力最強,佔據主導位置的是烏桓人,而馬城之戰中,烏桓人損失最大,以至於無力壓制匈奴、鮮卑等部族,匈奴、鮮卑相繼崛起,烏桓也一蹶不振了,除了匈奴、鮮卑之外,在趙國遼西以北的地方,一個名叫肅慎的部族也正在快速的崛起。
“姚卿,你覺得如果這一次北疆胡人真的大舉南下,能有多少人?”鄧昇問道。
姚廣孝想了想,回道:“回陛下,這一次雪災覆蓋整個草原,無論是鮮卑還是匈奴、烏桓,甚至東邊的肅慎都受到影響,所以臣以為,這一次如果胡人真的大舉南下,應該會效仿十幾年前,各族聯合南下,人數應該不下於當年的馬城之戰!”
“如果真是這樣,那李如秉就該回去了!”鄧昇笑了笑,說道,當年馬城之戰,三十萬胡人大軍南下,直接導致趙國被迫放棄南上黨,集結了四十萬大軍,一仗打掉了故人半數兵馬,換來了北境十幾年的寧靜,而這一次胡人南下的規模如果不下於當年的馬城之戰的話,那趙國就真的要拼命了。
畢竟現在的趙國遠遠不如馬城之戰時的趙國,那時的趙國還是天下第一強國,坐擁趙信、張傳、司馬衝、李如秉、公孫鈺等名將,麾下精兵悍將無數,但是如今的趙國,就只剩下一個李如秉撐門面了。
而這個時候,李如秉還待在河內郡,牽制洛陽的薛仁貴呢,如果胡人真的大舉南下。作為趙國大將軍的李如秉,肯定要去北疆坐鎮的,所以沒了趙軍的壓力,鄧國大可以繼續從中原調兵,加強對關中的攻勢。
“陛下所言甚是,李如秉作為趙國的柱石,面對數十萬胡人大軍,縱觀趙國上下,唯有李如秉一人能夠鎮得住場面了。”姚廣孝說道。
“姚卿,明鏡要密切的關注北疆的情況,如果胡人一有南下的跡象,火速報於朕,不得有誤!”鄧昇說道。
“喏!”姚廣孝應道。
姚廣孝離開了之後,鄧昇便將三省六部的主官全部找來,將胡人大軍即將南下一事,告知了眾人。
“陛下,此乃天賜良機啊,胡人大軍大舉南下,趙國為了抵禦,肯定會減輕對秦國的援助,別的不說,最起碼在河內郡的李如秉就要走了,說不定駐守長安城的三萬兵馬都會被召回呢,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臣建議,如果一旦趙軍在北境與胡人交戰之後,我軍當迅速調集中原精銳攻打函谷關,爭取在北境出結果之前攻破函谷關,函谷關一破,秦國便大勢已去了!”崔浩激動的說道。
崔浩的建議,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援,就連鄧昇也十分贊同,正準備應允的時候,新任尚書令胡惟庸便不合時宜的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此事當從長計議,不可操之過急!”
“哦?不知胡卿有何見解?”鄧昇問道,崔浩等人也死死地盯著胡惟庸,看他到底能說出個什麼所以然來。
“陛下,先前我朝出動六十萬大軍攻打關中,已經是將國內幾處存糧重地的糧草輜重全部抽調一空,如果再增兵,我們哪裡來的錢糧?而且馬上就要開春了,春耕在即,需要花錢的地方特別多,實在沒有餘力繼續增兵關中!”胡惟庸說道。
鄧昇一聽,這是沒錢了啊,於是連忙將目光看向新任戶部尚書諸葛亮,問道:“諸葛卿家,情況可屬實?”
諸葛亮點了點頭,說道:“回陛下,胡相所言甚是,如今宛城、吳縣、壽春、陽翟的錢糧都在供應關中之戰,如果不增兵的情況下,以這些地方的錢糧,足以供應大軍兩年之久,可是如果要增兵的話,就略顯不足,不過如若增兵能夠控制在十萬以下,還是勉強夠的。”
諸葛亮原本是在漢中郡主持大局的,但是後來鄧昇將其調回了中央。
“十萬不夠!”鄧昇搖了搖頭,說道:“如果是在關中腹地作戰,不用增兵,單憑我軍在前線的兵馬就已經足夠了,但是函谷關天險未破、白騏駐軍藍田穀,想要突破,十萬大軍肯定不夠的。”
“陛下!”這時,諸葛亮說道:“我朝在成都、南鄭一帶都還有大量的存糧,這些錢糧本來是用以供應驃騎大將軍李嗣業的西路大軍的,可是以兩地的存糧,供應西路大軍這點兵馬綽綽有餘,應該還有剩餘,所以可以可以抽調一些,不過增兵最好不超過十五萬最好!”
“諸卿以為如何?”鄧昇想了想,向眾人問道。
“陛下,臣以為可行!”門下令張賓出列說道。
張賓一帶頭,所有人都紛紛贊同,胡惟庸雖然有些不樂意,但是也明白這個時候不能犯了眾怒,所以也出言贊同了。
“好,既然如此,那我們就好好商議一番到底從何處增兵,來人,取輿圖上來!”鄧昇說道。
很快,便有人送上輿圖,鄧昇命人開啟之後,說道:“諸卿且看,如今我大鄧三路圍攻關中,這一次增兵十五萬到底在何處比較好?”
“陛下,臣以為可增兵洛陽薛仁貴大將軍處,助力薛大將軍儘快攻破函谷關,只要函谷關一破,秦國就回天乏力了。”禮部尚書陳群說道。
“陛下,臣以為不妥!”胡惟庸反駁道:“函谷關乃是天下雄關,易守難攻,在這種地方,兵力上的優勢並不容易施展,所以多十五萬和少十五萬區別並不大,所以臣建議增兵南路車騎大將軍慕容恪,白騏乃是秦國第一名將,只要擊敗了他,定能讓秦國人膽寒的。”
眾人紛紛爭論,唯獨崔浩、張賓、王猛、諸葛亮四人沒有參與,崔浩、張賓二人沒有參與鄧昇可以理解,因為自從這兩個傢伙老了之後,就一直都是這樣的,可是王猛、諸葛亮不參與,這就讓鄧昇有些不解了,難道說,陳群和胡惟庸的建議都不是他們心中所想的?
於是鄧昇便開口問道:“王卿、諸葛卿家,不知你二人有何建議?”
諸葛亮出列說道:“回陛下,臣以為如今我大鄧三路大軍已經漸漸穩定住了局面,就算增兵,短時間內也很難開啟局面,何不如另闢蹊徑,再來一條戰線呢?”
“再開一條戰線?怎麼開?”崔浩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