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夏北上後,南直隸並沒有停下軍改,有了他前面的鋪墊,鎮國公後續的改制很成功。

三十萬大軍被精簡成十萬,大批的軍戶轉為民戶,工程隊的人數翻了兩倍,松江府的建設更快了。

這次陳夏訓練新軍,並沒有重新招兵,而是從精簡後十萬中抽調五萬出來,組成新軍。

日後這些新軍還是歸南直隸駐防,但不再是以衛所的模式,而是以團為單位劃區域的駐防。

“皇上,新軍的作戰方式,孫大人那一套其實不差,佛郎機的軍事力量並不弱,但軍隊的訓練方法,臣跟他們不同的有兩點,一是站軍姿必須要做到位,二是緊急訓練要跟上……”

詳細的介紹一番自己的訓練方法,對於緊急訓練的做法,大家驚歎不已,這是訓練軍隊面對應急情況下的反應。

這樣的軍隊,在遭遇戰時能夠最大限度的避免混亂,快速的調整自己的隊伍,不至於一下崩盤。

可站軍姿是什麼鬼,大明的軍隊本來就有佇列訓練啊,哪有這麼大的好處。

軍姿不是後世軍隊創造的,其實在有軍隊以來,一直都有這方面的訓練,孫武訓練宮女的故事,不就是軍姿和佇列嗎。

只是古代的站軍姿,跟現代軍隊的不同,更注重於隊形的變換,往往都是在不斷的走動中完成訓練。

這是因為古代戰爭,軍隊是要用陣型的,從最低階的步兵方針,到最高階最複雜的八門金鎖陣,全都是在不斷的跑動中完成。

所以定式站軍姿被忽略了,根本沒人去研究傻站會有什麼好處。

直到歐洲新軍的興起,拋棄了陣型後的軍隊,不再訓練陣型走動,可不能讓士兵閒著啊,慢慢開始了定式站軍姿。

可這一站,人們發現了站軍姿的好處其實很大。

不僅能讓軍隊的軍容更整齊,更重要的是增強了士兵的服從性。

人是有慣性的,被強制要求,不斷重複後,會形成一種習慣,而軍隊的服從性,就是在這一次次的不斷訓練中被潛移默化。

……

下午的演習,再一次重新整理了人們的認識,由於技術的原因,無法做染色的空包彈,火槍火炮自然無法實戰演習。

但陳夏別出心裁的演練阻擊、野外遭遇佈防戰,短兵相接刺刀戰,把大家看的熱血沸騰。

“榮國公,這種方式將是戰爭史上劃時代的創舉,這太讓人難以置信了。”

孫元化不愧是西洋火器專家,一看到新軍展示的演習,就明白其中的意義所在。

首先刺刀的出現,將淘汰冷兵器中的大刀長矛,然後挖戰壕,設定隔離帶的創舉,使得野外防守變的容易,不再侷限於城堡和車陣。

火器對於戰爭最大的貢獻,不僅是訓練時間短,密集度高的事,還有一點是弓箭手無法具備的,那就是隱蔽射擊。

端著火槍的戰士,可以趴在地上射擊,蹲在坑裡射擊,站在壕溝裡射擊,而弓箭手對地形的限制太大了。

冷兵器的阻擊戰,無法使用壕溝,正是因為你一旦進入壕溝,就無法反擊敵人。

弓弩的動作需要更大的空間,但火槍只要不影響裝填子彈的空間,就能夠隨時隨地的射擊。

至於抵禦的隔離帶,除了冷兵器的鐵蒺藜照樣可以用外,還有地雷這個選擇。

別奇怪,中國在南宋就出現手雷和地雷的雛形了,明朝時代已經用於區域性戰爭。

只是那時的火藥威力小,包裹火藥的彈體就無法用鋼鐵,威力不足以重傷敵人罷了。

抗戰中那些土製地雷,沒良心大炮,其實就是古代人創造的工藝,只不過用上那時代的火藥,威力就變的大多了。

陳夏在這時代的火藥,已經比以前進步很多了,自從顆粒狀火藥的出現,黑火·藥的威力就成倍的增長。

加上一些後世的工藝,拉線式手雷和地雷,都在他手中出現。

這些工藝其實不復雜,只是捅穿一層窗戶紙的事,工匠們馬上就能製造出來。

當然,觸發式的就別想了,不解決化學方面的問題,別想得到敏感的雷·管引信,也就無法做到。

但目前這些足夠了,何況大明還有法修這種存在,利用火系的法修,完全可以引爆地雷,這種現代工藝和法修的結合,研究下去的威力,絕對不弱於後世那些先進武器。

“致遠吶,朕有時候都在想,朕是不是該敕封你為親王呢,你這樣的功勞一件件下去,朕日後真的沒辦法賞賜你了啊!”

朱由校幽幽的來了這麼一句,登時周圍鴉雀無聲,大家突然意識到一點,那就是陳夏的年齡。

他才二十出頭,而且法武雙修,按照幾位大宗師的預測,他是最大可能成為大宗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