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章 南北方之爭(第2/2頁)
章節報錯
可朱元璋不講理,強行分南北榜,這一直讓南方人覺的被針對,詬病老朱家是南方人的叛徒。
也正是南北榜之分,讓大明朝陷入黨爭,覺的不公平的南方人,率先開始抱團,以鄉黨為核心,排斥其他人。
黨爭最終成為大明的掘墓人,朱元璋此舉應該是埋下最大的隱患。
陳夏從小在福建長大,自然也有這心理,理智上他知道鄉黨抱團是隱患,可感情上很難做到。
偏偏此人又拿南人當笑話說,他哪裡忍得住,臉黑的盯著對方,鼻孔都在噴火了。
“南人是很可笑,自打北宋年間,女真南下,北方各地望風投降,南方人真傻,拼死抵抗才會被蒙古人定為最低等的南人,可就是這樣,讀書人還是比北方人多,唉!可嘆孔聖人是北方人啊,要是他老人家知道,自己的後代連讀書都不如,不知道會不會抽死那些數典忘宗的後人。”
陳夏這會兒也不管這話有沒有分裂南北的意思,反正先爽一下再說。
對方几個人臉都綠了,有人拍案而起,大聲斥責道:“呔!讀書人多有屁用,我們有張橫渠、伊川、明道二先生……”
“嗤!我們有朱夫子。”
“朱熹學的還不是我們洛學……”
“朱夫子是福建人。”
雙方唇槍舌劍,陳夏不管對方說什麼,就一句我們有朱夫子,朱夫子是福建人,把對方噎的差點吐血。
現在的大明朝,雖然陽明心學已經遍地開花,可主流還是程朱理學,朱熹的確是這時代無法翻越的大山。
士子們再不情願,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地位,因為考試用的還是他的學說。
除非你放棄科舉,否則就不得不讀四書集註。
而朱熹的戶籍就是福建的,就算你追本索源,硬要說他祖籍是安徽的,可他就是在福建出生長大的。
何況此時並沒有安徽這個省,安慶、徽州還是屬於南直隸的,同樣是南方人。
整個安徽只有淮河以北的少部分地域,才是屬於北方。
爭不贏的那桌人氣急了,當場提出比文,應該是看到陳夏一身錦繡服侍,不像是讀書人吧。
陳夏呵呵一笑道:“比文可以,但總不能在這比八股文章吧,難不成還要請個大儒來評判試卷不成。”
對方一個文士搖頭晃腦道:“非也非也,既然比的是文采,那自然是詩詞歌賦,我們也不欺負你,隨便你任選一樣就是。”
“這樣啊,那我想想。”
陳夏假模假樣的搖著摺扇,好半天了,看到對方都等急了才一拍摺扇道:“那我做首詞,各位若是能寫出比我好的,本少爺絕不耍賴,承認你們北方人比我們南方人聰明,反之亦然,你們看可否?”
那桌人一共四個,互相看一眼後,同時點頭回答:“我們賭了,請賜教!”
陳夏大手一揮道:“痛快!是個帶把的,夭夭磨墨、月兒鋪紙。”
王月“……”
夭夭擔憂的頭頭拉他一下,大眼睛眨巴著,想讓他別逞能。
他笑呵呵的揉揉她的腦袋:“小丫頭快點,別讓人家等急了。”
夭夭急了,抓住他的袖子道:“少爺別鬧,你何時寫過詩詞了,宋院長每次都要打你手心才讀書的,林教喻都說你朽木不可雕。”
眾人一聽鬨堂大笑,這是揭老底了,氣的陳夏拿摺扇敲她腦袋,可還捨不得敲重了。
夭夭太知道他的老底了,三年學院都是她跟熊大陪著度過的,講道理他的確經常翹課。
剛開始還很有興趣的,可這時代讀書跟後世讀書不同,後世的老師講課會解釋的清清楚楚,可這時代老師就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反正就是讓你背誦,背的滾瓜爛熟,連註釋都要背熟,至於其中的內涵,你自己去理解。
老師說了,每個人的見解不同,老師也一樣,不一定就是正確的,只有自己理解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學問。
解釋多了會混淆學生的思維,那樣的讀書只能教出一個個模子般的讀書匠,無法讀出大儒來。
因此自己理解才是最好的教學,就算一百年才出一個大儒,那也比教出百萬教條的讀書匠強。
他覺的好有道理,也明白自己無法達到要求,因為上輩子的學的已經根深蒂固了,再也沒了自己的東西。
但現在比文他才不怕,自己不會難道不會抄襲嗎,抄襲雖然可恥,可原作者要是不存在,那就不可恥了。
這世界沒了滿清,自然沒了納蘭性德,他爹都不知道在哪,自己抄襲他的一點不可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