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阿門阿前一棵葡萄樹(第1/2頁)
章節報錯
鹿正康發現上課也能當作系統的每日任務,不過行動力增加得不多就是了。
在遊戲設定裡,這樣的正經課程是用來增長屬性的。作為一款有遺傳加成設定的遊戲,最初幾代人的屬性加成很低,往往需要大量悟性點才能學習一門科目,到了初中時就可能入不敷出,那時候確實是需要大量課程安排來補足一定闕口的。
到了十五代後,由於大量的遺傳加成,屬性不成問題後,就應該多開發悟性點,廣博地培養愛好特長,課程學習就不必再安排。
確實很真實不是嗎?
教育質量和天賦差別用遺傳加成的方式表現出來,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把孩子送上名牌高校。
而教育水平的差距是一直都存在,永遠不會消失的。
鹿正康平日蒐集資訊也大概領會當今中國的教育理念和現狀。
要培養全面、正直、團結、有愛、堅強、健康,有道德、有理想、有目標、有恆心,知識水平優秀,人格純潔高尚的新一代。
推行全面義務教育,鼓勵全年齡教育,促動終身教育,減少教育區域水平差異,提高公平性。
這些遠大理念被提出來快半個世紀了,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收效,不管是什麼樣家庭出身的孩子都會進入相同的學校,接受相同的教育,學費全免,食宿全包,只要會學,社會養你。
真的很美好。
不過以鹿正康的眼光看,個人的受教育程度,乃至家庭教育水平依舊是兩極分化。
高等的人才出現是一個小機率突發事件,在平庸的俗流中,稍微出彩的那些不能被稱為人才,真正的天才是那種脫離大眾認知的個體,他們的才情足夠抹去一切的背景天賦不足。
但教育不是專給這一小部分天才設立的。
對普羅大眾來說,教育畢竟是晉身之階,除了學校的課程,課外還得補充大量知識,不這樣就不能獲得優勢——與世紀初的中國教育一脈相承的緊迫感。
現在人們最重視的就是教育,沒別的原因,就是高科人才待遇好,於是一種在教育上的緊迫感就瀰漫在整個中國。
從大眾的焦慮能很好地看出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上世紀末的時候流行人脈學、厚黑學,當時是個體戶繁盛的時候,因此打好人際關係就是賺錢的關鍵。在到二十一世紀初左右,網際網路新型產業的發展又讓大眾把目光轉向了科技和網路,彼時流行的就是一些網際網路技術。
可以說世紀初大眾對科技的重視也正是而今大眾對教育焦慮的濫觴。
從世紀初到中葉再到世紀末,其間對國家經濟水平推動最厲害的就是科技了,不論是三十年代蓬勃發展的全息投影,四十年代開始的智械普及,五十年代的太空躍進,六十年代的戴森雲工程,乃至七十年代的全面城市化,整個過程都是科技成果的具現化。
當科技門檻越來越高的時候,對公民的素質要求也會越來越高,教育自然就成了重中之重。
這年頭苦活累活都是機器幹,人要是沒兩把刷子,腦子裡沒貨,就真的活不下去。
那些社信一級的公民大多聚集在第一產業,遠離城市,靠經營機械化農村維持生活。剩下的也基本在第三產業,做一些簡單的,未被機器人佔據的服務業。
鹿正康很喜歡社會上的大眾焦慮感,因為這代表階級流動還挺活躍,只有那些階級固化的社會才會變得死氣沉沉。
看到祖國繁榮興盛,這讓他這位來自世紀初,那個人心惶惶年代的小老頭暗自感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