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兵少而精,其實乃一虎。

假以時日,誰勝誰敗,一目瞭然。

若助袁術,反容易被其拖累。

不如以誅逆賊為名,一舉蕩滅袁術,盡取淮南,然後再拒孫策,將其封堵在江左。”

寧要神一樣的對手,不要豬一樣的對手。

牽招又問太史慈。

太史慈道:“孫策軍紀嚴明,無犯百姓,甚得士民之心,雖敗於睢水,骨幹未損,實力猶在。

若攻曲阿,兵少則未其所吞,兵多則難於運糧。

某亦贊同銘秀之計,時機成熟,徑滅袁術。豫州與九江僅隔一淮水,非同大江,運糧不難。

屆時可先對孫策採取守勢,等休養已畢,水師可用,再一舉滅之。”

劉備原有章進、杜仲等水師,但戰力一般,只能運糧運兵,目的是先解決有的問題。魯肅新組的橫江軍,從荊州重金招攬了水師人才,按照極高標準打造,承擔著橫江絕海、獨立攻擊敵人的重任。

牽招又與參軍陳端、陳瑀等反覆討論,定下方略:

一,密切關注袁術動態,尤其是軍隊、糧草、佈防等情況。

二、與軍謀司諜曹蔣壹聯絡,與其所發展的內線接頭。

三,蔣欽、馮鼎、應舉三軍預作為攻擊壽春之主力。

四、太史慈負責從東城南下,切斷長江前線袁軍或孫軍回援或攻擊壽春。

五、陳登、呂岱負責佯攻丹徒、曲阿,牽制孫軍。

六、派使者聯絡吳郡許貢、會稽王朗,表達支援與合作,給其鼓勁和撐腰,鼓動其襲擾孫策後背。

牽招將上述方略採取蠟丸密信方式飛騎呈報彭城。

劉備接到密信,看了一遍,遞給賈詡。

四個軍師將軍,荀攸在河東,賈詡、郭嘉、劉曄都在劉備左右。

三人看完後,劉曄先道:“末將以為子經將軍方略極為妥當。袁術悍然僭號,內伏潛流,外有強敵,亡不旋踵矣。扶亦難扶,不如索性滅之。”

郭嘉也贊同先滅袁術,道:“袁術初入淮南,實力不弱,然先攻陶恭祖、劉正禮不下,又為我軍所敗,老兵損傷,實力大降。

後雖窮兵黷武,擁兵八萬,其實力還不如初入淮南之時。

如今其兵力分至廬江、豫章,孫策又叛,袁術實際能掌控的兵力不過三萬人。

先擊孫策,易造成戰事拖延,若先滅袁術,則可速勝,然後據守長江,以拒孫策。正是上策。

然有一點不可不防。孫策、周瑜皆非目光短淺之輩,若發覺我軍有滅袁術之動向,說不定會向袁術稱臣媾和,反放袁術與我軍拒戰。

因此,出兵時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