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端,字子正,廣陵人,乃是青州學宮教授、東海蘭陵人繆斐所舉薦。繆斐則是張嗣招攬。

當年劉備剛破黃巾、得濟南後,就派張嗣前往長安,希望獲得朝廷承認,董卓給了一個平東將軍的頭銜。

張嗣歸途中因盜賊阻隔而繞道東海,路上得知劉備破臧洪、雄起青州,索性放慢腳步,在東海郡內蒐集人才——訪繆斐於蘭陵,得諸葛玄於陽都,收徐盛於莒縣,獲徐奕於東莞。

發掘人才,功勞莫大。若非張嗣能力上確實有些短板,絕不會現在才升任平原相。

繆斐邀請彭城張昭、嚴畯、廣陵張紘皆不至,但廣陵秦松秦文表、陳端陳子正等十幾人被其招至。劉備量才任用,勉強填補了剛得青州、人才缺乏的局面。也為以青州為基,西出討曹,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陳端開始時與秦松一樣暫在青州學宮教習兵法,很快就被劉備調入軍中,擔任參謀。逐漸升遷,如今已是校尉一職,為討逆將軍牽招之謀主。在軍謀司條線中的地位,屬於四軍師之下的第二梯隊。

軍師將軍:賈詡、郭嘉、荀攸、劉曄,屬於第一梯隊。

參軍校尉:周林、法正、陳端、陳瑀、賈逵、陳容、宋階、範暉等,屬於第二梯隊。

牽招聽了陳端之言,連連頷首,命人速送信給太史慈、陳登,提議近期會於東城,面談應對揚州內亂之舉措。

公元194年九月,牽招與五軍主將蔣欽、馮鼎、應舉、太史慈、陳登會於東城。

軍中無需繁文縟節,牽招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袁術與孫策隔江相持,然袁術敗勢已顯,若被孫策佔據揚州,日後必為後患。我軍如何應對?諸君有何建議?”

應舉剛接掌魯肅的奮武軍,正意氣風發,首個發言:“孫策勇武,爪牙甚多,不可放任其得根基、據州郡。

我軍可以偏師襲擊丹陽北部,牽制孫策,使袁術得以長久支撐。待時機成熟,則大軍南下,一舉蕩平揚州。”

應舉是泰山太守應劭之侄,當年應劭歸降,泰山兵編為兩部,分別以應舉和衛靚為校尉領之。

衛靚去年就接了劉政的殄寇軍,屢立戰功,成為劉備軍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應舉已比衛靚差了半個身位。

蔣欽開口道:“袁術成名已久,孫策富有謀略,恐怕不會輕易讓我軍收漁人之利。若果介入揚州戰事,須防孫策奇襲於我。”

蔣欽的意思是,孫策不會任憑己方騷擾而被動挨打,極有可能與袁術達成默契,率主力掩襲劉軍於江南。加上劉軍又是偏師,若不小心,很可能會被孫策所乘。

蔣欽不反對出兵揚州,但出兵時機要慎重選擇,入敵境後要全神戒備,不可大意。

陳登與孫策、周瑜交過手,對兩個後生小子十分重視,直取彭城見其勇,見機急退見其智,年紀雖輕,卻是舉世罕見的英傑。陳登自信歸自信,卻絕不盲目自負。

他開口道:“公奕之言是也。對孫策周瑜須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我軍目的是孫袁皆疲,不是早早親自下場。

萬一孫袁臨時媾和,刀尖矛鋒先一致對我,則大不利。

彼合兵六七萬人,我五軍不到三萬,又久戰疲憊,思欲休整,強驅之入於敵境,必沮軍心。

淮南、江左河流縱橫,水網密織,迥異於北方平原,又氣候溼熱,風雨頻仍。

貿然南下,不敗者鮮矣。”

未慮勝,先慮敗。歷史上陳登“有吞滅江南之志”,是因為他先在協助劉備掌徐州時壯大,後又協助曹操除掉呂布,儼然一方諸侯。從公元194年到公元198年,陳登縱橫於劉備、呂布、袁術、曹操之間,耕耘四五年,實力不可小覷。

曹操也不得不倚重陳登,加其為伏波將軍,委以廣陵。陳登威行廣陵,“甚得江、淮間歡心”,才有底氣要吞滅江南。並非盲目自大,而是基於實力。

如今陳登雖有豪氣,但劉備軍明顯無力再發動大戰,不敢不慎。想要以小投入獲取大利益,不可不慎。

馮鼎則另闢蹊徑,提出另外一個觀點:“孫袁相爭,袁術兵多而地廣,實力看似龐大,不過一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