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章 進入生產階段的原子彈!(上)(第2/5頁)
章節報錯
最終林振華出面聯絡了一家海軍單位,使用海軍的生產裝置打造出了一套模組。
而那個海軍單位恰好便是.....
魔都的海軍研究所。
結果沒想到的是。
在眼下這個副本里,徐雲居然又意外的聽到了它們的名字。
不過這也正常。
氣體交換膜的精度基本上都在微米級上下,如今國內不可能有任何一家普通國企能夠做到,目標物件只可能是軍工端。
而由於時局原因。
目前內陸的軍工企業要麼在承擔著各類武器的生產,要麼就是在三線縱深策略的搬遷途中,基本上不可能騰出太多的人手和裝置。
因此自然而然的。
這個生產任務便落入了海軍側的手裡。
魔都海軍研究所呢,又是如今國內最頂尖的海軍側研究單位,負責各種艦艇甚至潛水艇的研究。
所以氣體交換膜會由它們生產....某些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種必然。
“一週產量2000多張?”
老專家重複了一遍楊承宗報出的數字,心中飛快的盤算了一番,最後滿意的點了點頭:
“這確實夠了。”
這位老莊家的名字叫做楊維,原本也是原子能所中負責濃縮鈾相關專案的工程師。
只是兩年前基地實驗組的軸承中心缺少專家,楊維便被調到了221基地。
不過崗位的變動,並不影響楊維的專業素養。
幾次簡單的心算過後。
他便大致判斷出了楊承宗給出的數字,的確能夠負擔預期的濃縮鈾提純,甚至還能有所結餘。
而隨著楊維這番話的開口。
氣體交換膜的事宜也算是暫時告一段落了。
楊承宗和錢皋韻二人很快便坐回了位置上,話語權再次交到了朱光亞的手裡。
“咳咳。”
朱光亞很快清了清嗓子,對臺下眾人說道:
“各位同志,感謝楊承宗同志的介紹。”
“隨著氣體交換膜技術的突破,如今咱們距離原子彈生產成功算是又進了一步。”
“不過咱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
“意思是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難,越要認真對待。”
不知為何。
解釋這句話意思的時候,朱光亞還瞥了眼李覺。
李覺:
“......?”
隨後朱光亞頓了頓,繼續道:
“而這句話落實到咱們的原子彈專案上呢,便是與咱們應用端的零部件生產有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