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錯。

和太監的下面一樣,沒了。

剩下的那些粒子中。

τ子要在1977年由馬丁·劉易斯·佩爾發現。

Z/W玻色子要在1983年被CERN發現——不過它被計算出來的時間要早點兒。

膠子則是在1979年被丁肇中找到的。

至於希格斯粒子就更別提了,2012年才被從高能級區間裡翻出來。

至於36種夸克.

它連模型都要在3年後才會被蓋爾曼提出,並且直到十多年後才會被證明夸克的存在。

換而言之。

在眼下這個時期。

你要是說誰都想不到中子之下還有結構那肯定不至於,畢竟這個時代早就脫離近代物理學的範疇了。

但如果把條件限制成了解這個結構有多深,知道它的意義有多重大,那麼最終的答案顯然就是隻有徐雲一人。

後世他和中科院花了無數心血,在釋出會上近乎賭上了一切,也不過是為了讓微觀粒子中加入孤點粒子這麼一顆新成員而已

但在如今。

尚未被物理學界發現的微觀粒子,何止是一顆兩顆那麼簡單?!

擺在徐雲面前的,可是整個基礎粒子模型!

而發現這些粒子的重要工具,便是劍橋大學的那臺串列式粒子加速器。

誠然。

區區80MeV的能級,想要找到希格斯粒子肯定是白日做夢。

但τ子、Z/W玻色子和膠子的發現能級,卻完全在它的運作範圍之內。

同時如今的物理學界還在對楊老提出的楊米爾斯場進行著緩慢消化,實驗只能進行暴力破解,這個情況要一直持續到特·胡夫特橫空出世才會停止。

所以不誇張的說。

雖然劍橋大學將那臺加速器視為珍寶,但只有徐雲才懂得它的真正價值。

如果這種機會都不把握住.

那徐雲還是人嗎?

“中子之內啊”

就在徐雲心緒縹緲之際,一旁的錢秉穹忽然開口了。

但他詢問的物件卻並非徐雲,而是表情有些微妙的陸光達:

“陸主任,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咱們國內對於中子的下層模型,似乎也做過一些分析研究吧?”

陸光達原本在想的也是這事兒,聞言立刻點了點頭:

“沒錯,目前咱們原子能所理論室的朱洪元同志,以及BJ大學胡寧同志帶領的專案組都曾經對這方面進行過研究。”

“其中胡寧同志研究的相對深入一些,在基本粒子SU(3對稱性理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遺憾的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資料沒法繼續下去——我們手上唯一的參考資料只有一張強子質量譜。”

“在來基地之前我曾經和胡寧同志聊過一次,他將這個可能存在的模型稱之為元強子——哦對了,咱們基地的何祚庥同志也參與過相關研究。”

“如今朱洪元同志他們一直在打報告申請,希望能夠組織一次比較高規格的國際會議,與外界的學者進行一次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