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

從大方向角度上來說,物理學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個方向:

應用物理和基礎物理。

所謂應用物理,指的就是利用物理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科。

直白點說就是比較廣義的技術應用學科,再直白點說就是搞技術搞發明的,電腦燈泡也算是其中的概念

在徐雲穿越的2023年。

提起國內的應用物理,哪怕是那些恨國黨都很難找出明確的黑點,至多就是無腦硬黑罷了。

這個方向上華夏處於標準的第一甚至頂尖梯隊,成果和大佬都有很多。

例如成果有放射物理學、量子加密通訊、光電子技術、鐵基超導、Mott絕緣體.

大佬則有中科大的潘帥、北大物理院的王垡、水木高研院的姚宏、金陵大學的祝世寧等等.

但如果把視角換到基礎物理這塊,那國內就是另一個情況了。

基礎物理指的便是深入瞭解物質的組成、聯絡和執行規律,以建立和提高物理學的理論,促進其發展的學科,也就是大家所說的

理論物理。

截止到目前。

華人理論物理最高的水平依舊是李楊二位,但他們取得成就的時候都還不是華夏國籍,更不能算是國內培育出來的成果。

目前真正以華人國籍取得足以影響理論物理領域成果的,只有王貽芳院士和張首晟先生。

如今王貽芳院士尚且健在,但張首晟已經很遺憾的於2018年在海對面“意外離世”了。

如果不是徐雲在現實中發現了孤點粒子,華夏理論物理界在普眾化的認知領域中真的是拿不出多少成果。

而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嘛.

其中有各種科研亂象的因素,但更多還是要歸結於華夏沒有趕上理論物理的早班車:

國際上的種種學術封鎖,導致國內在現代注意是現代而非近代,在現代理論物理長出萌芽的六七十年代,錯過了培育理論物理的土壤。

當國際上在研究中微子的時候,國內連π介子的同位旋三重態和李群的二階Casmir算符與所有生成元都對易這種知識都還模糊不清。

當一群老外大牛在討論希格斯機制的時候,國內連希格斯場對稱破缺後費米子就會出現質量項這麼簡單的事兒都不知道。

但眼下隨著徐雲的出現,有些事情就不太一樣了。

早先提及過。

在2023年,被發現的基本粒子主要由四大類構成:

夸克、輕子、規範玻色子和希格斯粒子。

這四大類粒子,又分成61種微粒。

也就是12種輕子:

電/繆/τ子+3代中微子,正反X2。

(正/反)*(上/下/奇/粲/頂/底)*(紅/藍/綠)36種夸克;

光子一種、Z/W^+/W^子三種,8種膠子以及一種希格斯粒子。

但在眼下這個時期。

物理學界對於粒子物理的瞭解僅限於寥寥四種:

光子、電子、第一代中微子、繆子.然後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