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 斧頭就得吃正宗噠!(第2/4頁)
章節報錯
“怎麼可能?”
拉爾斯聞言一愣,回過神後彷彿被刺激到了似的,聲音驟然拔高了不少。
不過在見到周圍人投來的目光時,他的音調還是收斂了許多:
“頂多就是有些麻煩罷了,之前我們預估的是八二甚至七三開,現在大概六四或者五成五對四成五吧。”
“也就是有優勢,但不明顯,至少無法直接壓倒神岡探測器的結果,因此......”
“不出意外的話,今年諾獎應該就是我們和霓虹人之間產生了。”
盧卡斯思索片刻,輕輕點了點頭。
當過諾獎評委的同學應該都知道。
雖然對於公眾來說,諾獎的流程大多數只有公佈和頒發兩個步驟。
也就是每年10月中旬的時候,公佈各項諾貝爾獎獲得者名單。
接著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分別隆重舉行諾貝爾獎頒發儀式,瑞典國王及王后出席並授獎。
但實際上。
在諾獎頒佈之前,評委會內部還有著非常複雜的五個評選程式。
首先是去年9月至本年的1月31日,諾獎評審團接受各項諾貝爾獎推薦的候選人。
在初選以後,會發函文對候選人進行參選確認。
通常來說,每年推薦的候選人有1000—2000人,數量要遠高於很多人的認知。
所以國內有很多教授喜歡稱自己曾經是諾獎候選人,這句話其實沒啥毛病。
比如田良偉和潘院士,就曾經多次走到過這一步——只是到了他們這個層次,已經不需要靠區區候選人來鍍金了,因此幾乎都沒怎麼宣傳。
以上這個環節偶爾會延長到二月初,但最多不能超過2月10號。
這是一個絕對的死規定,至今都未曾被打破。
比如當初引力波在海對面時間2月11號正式對外公佈相關成果,比極限日期遲了整整一天。
所以雖然呼聲很高,但引力波的諾獎依舊延遲到了一年後才獲得——那個被引力波搶走諾獎的倒黴蛋就是盧卡斯。
】
當然了。
引力波團隊之所以選擇在2月11日公佈可不是巧合,而是協商後的結果——2016年的三位諾獎得主全部供職於海對面的高校。
所以海對面這方面確實也挺牛x的,能把諾獎這種科學界最高獎項玩內部分配,這也應該是獨一份兒了。
總而言之。
提名的最後時間就是2月10日,當晚24點提名截止。
隨後2月至3月產生小名單,3月至8月顧問審查小名單,這些步驟嚴格保密。
最終在十月初選出諾獎得主,並且在十月中公佈。
眼下正值2月1號,離2月10號還有九天時間,也就是理論上最後的截止階段。
到了這個時間點,各大機構該公佈的成果也差不多公佈完了。
因此無論是還是神岡實驗室,或者說全球的各大科研機構,都可以對明年的諾獎做出一些猜測。
誰最終能得獎不好說。
但劃定一個五六個成果的決賽圈範圍還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