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現場。

聽到盧卡斯的這番話。

拉爾斯的目光頓時凝重了不少。

雖然出於保密需要,對於這次成果的詳細內容一直沒有公開。

但作為bebc氣泡室的專案監理,拉爾斯還是很清楚今天這份報告的內容的。

因為......

這份右手中微子的相關報告,正是出自bebc。

bebc的全名叫做big european&nber,也就是大歐洲氣泡室。

氣泡室這個詞聽起來可能會讓人想到吹泡泡,但實際上......

這玩意兒還真是吹泡泡用的。

氣泡室這個概念最早出現於1952年,提出者是赫赫有名的唐納德·格拉澤。

也就是那個75歲高齡還悍然出櫃的知名基老.....

他在一個壓力容器內充滿過熱液體,當帶電粒子進入其中時,便會沿著其徑跡形成一連串的氣泡,咕都咕都的冒出來。

由於外加磁場的作用,粒子的徑跡還會呈現螺旋形。

事後透過研究這些氣泡的照片就能估算入射粒子的能量、質量和種類。

這就是氣泡室的由來。

當然了。

現如今的氣泡室和唐納德·格拉澤設計之初的裝置,已經截然是天上地下的兩個概念了。

唐納德·格拉澤最早設計的氣泡室只有2毫米,填充的液體先是啤酒,結果發現他哥哥會把啤酒喝完後就改成了乙醚。

而現如今的氣泡室規格都是數米起步,典型的代表就是拉爾斯他們的bebc。

bebc的氣泡室直徑足足有直徑3.7米、高4米、同時還配備有世界上最大超導磁體。

從建成之初,它的使命就只有一個:

破解中微子和強子的奧秘。

宣稱在bebc完成使命後,就會立刻用一場盛大的爆破來為bebc謝幕。

所以絕大多數的bebc員工進入bebc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親手把這間氣泡室送走......

好了。

視線再回歸原處。

總而言之。

拉爾斯雖然不是今天報告會的主講人,但眼下這份成果就是在他眼皮子底下誕生的,因此他對於這份報告的含金量有著極其清晰的認知。

於是他想了想,對盧卡斯說道:

“盧卡斯,反正你很快也會知道我們的成果,所以我也就不瞞著你了。”

“雖然我很討厭那群平日裡裝作很有禮貌實際上卻極其下作的霓虹人,但不得不承認,他們這次發現的那顆粒子在性質上確實有些超出我們的預料。”

“比如我們預估的g因子至多也就1.5左右,沒想到他們居然突破了2......”

盧卡斯聞言看了好友一眼,打趣道:

“so....拉爾斯,你準備現在就投降?我記得這裡和高盧就隔著一座小山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