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之前完全沒有預料到,廣順三年的上元節,開封城竟然會毫無徵兆地爆發一場動亂。

自從信陵坊事件後,他在大理寺監牢住了兩個多月,又在出獄時秘密見到郭威,那時他就知道,郭威遲早會對王峻下手,也做好甘當棋子的準備,只是沒想到會來得如此突然。

王峻是大周政權平穩交接的阻礙,是柴榮順理成章接掌皇權的絆腳石,結局或許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

王峻如果足夠聰明,他就應該在大周立國後致仕歸鄉,混一個開國功臣的美名,那樣或許還能安度晚年。

可惜他高估了自己在新朝的地位,也低估了郭威的手腕和柴榮的隱忍。

他想利用皇位傳承這一敏感話題,挑撥郭威和柴榮父子失和,甚至最後兵戎相見。

算盤打得不錯,可惜他始終沒能明白,真正胸懷天下的帝王,是不會把自己的私慾凌駕到國家安危之上的。

郭威或許真的想過,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親生血脈。

可惜折騰一年多,後宮嬪妃無一有動靜,他自己的身體反倒每況愈下。

郭威想明白以他的年紀和身體狀況,不可能再有嫡親子嗣,在這種情況下,柴榮就是最好且唯一的選擇。

郭威是心志堅定之人,一旦下定決心不會輕易動搖。

所以他果斷召回柴榮,讓其輪番到三省六部和開封府輪崗學習,這就是在告訴滿朝文武,柴榮就是他選定的後繼之君。

柴榮之前留守澶州,大周立國一年多不得回京,他心裡當然會有惶恐不安,甚至還會有不甘和怨憤。

如果他沉不住氣,想為了皇帝寶座拼死一搏,他早就以各種藉口率領澶州兵馬南下,行兵諫逼宮之舉。

王峻從中不斷拱火,就是為了這一天,讓郭威和柴榮父子關係徹底破裂,鬧到舉兵對抗的一步。

這樣他就可以渾水摸魚,鼓動郭威除掉柴榮,而後大權獨攬,甚至有機會改朝換代。

可惜他遇到的對手並非凡夫俗子。

柴榮絕不是那種為了皇權帝位弒父反叛之人,他知道一旦自己起兵,國家必定四分五裂,父子之間將成為不死不休的仇寇。

所以他選擇退讓,選擇坦然接受郭威對他的一切安排,保全父子情義,維護大周江山安穩。

即使到最後皇位沒有交到他手裡,而是讓他一輩子留守澶州,他也無怨無悔。

而郭威同樣為了國家安危和顧全父子情義,選擇柴榮來做接班人。

父子倆相互包容忍讓,確保大周皇權平穩過度,多年父子親情也能有始有終。

這些事情無法見諸史書,歷史上關於這一段的記載輕描澹寫。

朱秀身為局中人,周旋於郭威柴榮父子之間,對於其中暗流湧動最清楚不過。

近一年來,大周天下最尊貴的父子二人,從相互試探、相互猜疑到坦誠相對,期間經歷過無數次驚心動魄。

稍有不慎,大周內亂再起,中原腹地又會陷入四方混戰的亂世局面。

萬幸的是,過程驚險,結局美好。

而現在,就是郭威清理朝堂頑疾,替柴榮掃清繼位路途上最大的兩塊絆腳石的時候。

己正時分,隨著開封內城西,宜秋門、西水門、閶合門三座正門隆隆關閉,兩萬餘虎翼軍按照計劃進駐西城,接管一切防務。

幾乎在同一時刻,南城和東城的六座主城門也落鎖封閉,整個開封內城處於封禁軍管狀態。

朱秀的虎翼軍、張永德的虎捷軍、趙弘殷的龍捷軍三大軍團共管內城防務,相互派遣探馬聯絡,以三大主將印信為號,互通訊息,相互配合,聯手完成對開封內城的封鎖。

三方軍團裡,以張永德為首,宮城裡傳出的旨意,先交到他手裡,再由他分派給朱秀和趙弘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