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汲水縣已經是一座近兩千戶的縣城了。

按照朝廷法度,六千戶以上為上縣,三千戶之上為中縣,不及三千戶者為下縣,未滿千戶者,不稱縣。

王弘毅之前早就達到了建縣的標準了,此時更是快要達到了中縣的標準了。

這是王弘毅在民政方面的成就。

但如果一座縣城繁華,卻沒有相應的自保能力的話,那就只是一隻肥羊。

王弘毅胸有溝壑,自然不會犯這個錯誤。

他在軍政上的投入更大。

首先他是明確了軍中的獎懲制度,有功賞,有過罰,賞罰分明,大大激勵了士氣。

又在軍中建立了講武堂。

學堂是面向縣城裡面的幼童,而講武堂則是面向軍隊裡面的成人士兵。

剛開始王弘毅對其要求都不是很高,一方面是讓士兵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和知曉簡單的數字,另一方面則是讓一個有經驗的老兵上去分享自身的戰鬥經驗。

要等王弘毅勢力進一步擴大,這個講武堂,才能慢慢發展為軍校,為他的軍隊培養源源不斷計程車官,確保能在最短時間內形成戰鬥力。

不過要做這一步,還是任重道遠。

建立講武堂的同時,王弘毅又建立醫堂,招募郎中,建立等級,給予官職。

醫堂又分為兩部,一是醫療部,一是製藥部。

不過這個時代醫藥不分,所以雖然是兩個部門,但都是同一批人。

王弘毅教予了他們消毒的概念,又令他們制金瘡藥這些行軍打仗需要的藥物,為接下來的打仗做好準備。

吳思源在一旁適時給予了建議,讓王弘毅派人偷偷採集松針,秘密熬水,給予士兵服用。

這是秘方,能治夜盲症。

夜盲症俗稱“雀矇眼”,是醫學術語,指在光線昏暗環境下或夜晚視物不清或完全看不見東西、行動困難的症狀。該症狀一般都是由於缺乏維生素A。

古代人營養不良,患有夜盲症的人很多,所以古代很少夜戰。

不是不想也,而是難也!

古代也怕夜晚炸營。

因為士兵一旦炸營,處於夜盲症下,是真的會敵我雙方都砍的!

當年志願軍入朝,因為營養不良,有幾十萬人得了夜盲症,就是靠這個方子解決的。

這個方子千金不換,有了它,王弘毅計程車兵就不怕夜戰了。

不過說出去就不值錢了。

王弘毅心理神會,沒有多說,卻暗暗實行,將熬煮好的松針水,日夜不斷,供給己方軍隊。

當時,王弘毅打下汲水縣,王遵之封他為八品果毅校尉,掌二營之兵。

藩鎮編制,五人一伍,十人一火,五十人一隊,隊正就已經是正經武官,從九品,稱陪戎副尉。

二隊為一營,長官就稱陪戎校尉,正九品武官。

五百人為一衛,長官宣武校尉,三衛為一都,設都指揮使,參將級,可稱將軍,有一千五百人。

三都一府,設遊擊將軍,總人數五千人!

兩營是200人。

但此時的王弘毅,其麾下軍隊數量早就不止200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