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弘毅麾下,

長槍兵擴充到三營,有三百人。

長刀兵原先只有五十人,現在也擴充到了一營一隊,也就是150人。

弓箭手倒是沒變,數量只有五十,因為弓箭手培養不易。

騎兵有一營之數,也就是100人。騎兵的培養其實更難,也就是吳思源提供的戰馬突出,懂人性,王弘毅砸鍋賣鐵砸出了100名輕騎兵。

再加上二十名親衛。

總人數達到了620名。

這個數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他的官職能夠統轄的人數,達到了一衛的標準。

老實說,如果不是王弘毅有另一世的記憶,知道自己是王遵之的私生子,且王遵之快要死了,不然他不是不敢這麼大膽的。

同樣,要是沒有吳思源的糧食和戰馬支援,王弘毅就算膽大包天,也是建不出這樣一衛精兵的。

王弘毅對此很清楚。

尤其是吳思源提供的戰馬,品質高出當世出名的戰馬,是可以當做重騎兵的戰馬使用的。

這樣的重騎兵,不需要太多,在平原上發起衝鋒,就可以勝過千軍萬馬,可把任何戰陣撕開。

也就是王弘毅手中並無重鎧,也沒有能穿的上重鎧的精英騎士,另外蜀地多山,也沒有這些重騎兵的用武之地。

不過王弘毅還是因此在汲水縣周邊建立了馬場和牛場。

馬場裡,用吳思源支援的戰馬和王弘毅蒐集的十來匹普通馬匹配種。

王弘毅的想法也很簡單。

就算培育出來的戰馬並沒有吳思源提供的戰馬那麼優秀,但哪怕遺傳了三分之一的品質,都比一般的戰馬強,可以用在戰場上。

這就足夠了。

至於牛場,也基本是這個目的。

誰叫吳思源提供的馬種和牛種都太優秀了。

王弘毅幾世記憶,從未聽過或者見過這樣優秀的品種。

這讓其歡喜的同時,心中有幾分擔憂。

對於不能掌控的事物的擔憂,是上位者的通病。

吳思源隱隱能猜到王弘毅對他的忌憚,不過他也改變不了什麼,只能任由他去了。

反正他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可以了。

有趣的是,在王弘毅忌憚吳思源的時候,長定鎮太素縣的川中都也在忌憚著王弘毅的實力。

王弘毅的實力發展太快了。

之前派遣細作引誘縣民的事情引起了他們的警覺。